
謂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來比方。語本《禮記·曲禮下》:“儗人必於其倫。” 明 胡應麟 《詩薮·唐下》:“ 太白 又與 吳筠 齊名,見 唐 史。雖儗非其倫,時亦矯矯。”亦作“ 儗不於倫 ”。 朱自清 《<燕知草>序》:“書中前一類文字,好像 昭賢寺 的玉佛,雕琢工細,光潤潔白;後一類呢,恕我儗不於倫,象 吳山 四景園 馳名的油酥餅。”
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資料,“儗非其倫”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将不能相提并論的人或事物進行不恰當的類比。其中“儗”通“拟”,意為比拟;“倫”指同類或同等層次。該成語強調比較對象存在本質差異,屬于錯誤類比。
二、核心出處
源自《禮記·曲禮下》的“儗人必于其倫”,意為比拟他人應選擇同等級的對象。成語反向運用此原則,批評不合理的比較行為。
三、用法與語法
四、讀音辨析
存在“shì”與“nǐ”兩種注音分歧,但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詞典标注(如、8),“儗”在此處讀作nǐ,全詞拼音為nǐ fēi qí lún。
五、易混淆概念說明
部分解釋(如)提到“行為超出常理”,實為對成語字面義的誤讀,正确含義應緊扣“錯誤類比”這一核心。
《儗非其倫》是一個古文漢字詞,表示某事物或某人與衆不同、超越常規的意思。這個詞形容了一種獨特、卓越的品質或态度。
《儗非其倫》由部首兒(兒字旁)和部首人(從人字旁)組成。根據筆畫,它共有16筆。
《儗非其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篇中,是莊子用來描述“至聖”、“至人”或“君子”的言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字形稍有不同,儗的上面多有一個口,其餘三個字的形狀較為接近現代漢字。
繁體字《儗》的寫法為「儗」,其餘三個字的繁體寫法與現代漢字一緻。
馬爾科是一位儗非其倫的音樂家,他的音樂作品總是引人入勝。
儗然、儗卓、非凡、卓越
非常、特别、超群、傑出
平凡、普通、一般、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