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箠的意思、榜箠的详细解释
榜箠的解释
亦作“ 榜棰 ”。鞭笞拷打。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梁书·良吏传·沉瑀》:“悉使著芒屩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輒加榜棰。”《旧唐书·王毛仲传》:“ 韦后 称制,令 韦播 、 高嵩 为羽林将军,令押千骑营,榜棰以取威。”
词语分解
- 榜的解释 榜 ǎ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榜帖(官府的公告)。红榜。张榜。光荣榜。榜文。发榜。榜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 榜 à 摇船的
- 箠的解释 箠 í 同“棰”③。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榜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刑具
指古代用于刑罚的竹制器具,常用于鞭打或拷问。
例:《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受榜箠”,即指遭受竹制刑具的责打。
-
刑罚动作
表示鞭笞、拷打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司法或惩戒场景。
例:《梁书·良吏传》提到“辄加榜棰”,描述对犯错者的鞭打惩罚。
二、文献关联
- 异体写法:亦作“榜棰”,如《旧唐书》中“榜棰以取威”。
- 语境延伸:多与“木索”“圜墙”等词并用,体现古代严酷的刑罚体系。
读音与使用
- 拼音:bǎng chuí(注:中“bèng chuí”可能为误注,其他文献均支持“bǎng”音)。
- 现代适用性: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及《梁书》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榜箠这个词是指一种古代的惩罚器具。现在来拆分部首和笔画。"榜"是由木偏旁和並声旁组成,共有7画。"箠"是由竹偏旁和垂钩旁组成,共有11画。
榜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它是一种用来打击犯人腰部的刑具。犯人会被绑在榜箠上,然后遭受鞭打。这种刑罚主要用于对付严重的罪犯,惩戒力度较大。
榜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也是"榜箠"这样的形式。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榜箠的形状稍有不同。"榜"字需要以榣部首作为上部,下部是旁部构成;"箠"字需要以竹部首作为上部,下部是滋部构成。
下面是一个例句来帮助理解榜箠这个词的用法:当犯人犯下重罪时,他可能会被判处鞭刑,受到榜箠的惩罚。
关于组词,根据榜箠中的“榜”字和“箠”字,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比如榜样、榜首、箠鞭等。
榜箠的近义词可能是刑杖、鞭策,反义词可能是骄纵、宽容。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并头丛宾见长踦承式称张赤鸡筹帷穿落除了...以外貙膢蝶裙抵犯敌衡阿房光波孤烟豪隽黑油油宏逸黄柯患难与共阍人迦陵毗伽奸由交哄缴凭交下解义憬悟金三品九围季胁拒敌儁拔句图抗逆坤后劣把头六尺马满肚皮妺喜判例七公绮季青衣行酒秋芳起眼三尺秋霜三韩纸适軄书筒四化素石踏镫谈交推薄唯诺舞场香薷饮小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