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車千輛。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左傳·襄公十八年》:“ 魯 人、 莒 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孫子·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於海濱。” 清 畢沅 《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
(2). 戰國 時期諸侯國,小者稱千乘,大者稱萬乘。《韓非子·孤憤》:“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漢 劉向 《說苑·至公》:“夫不以國私身捐千乘而不恨,棄尊位而無忿,可以庶幾矣。” 宋 蘇轼 《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籃輿置紙筆,得句輕千乘。” 明 何景明 《魯連》詩:“不受萬戶侯,長揖千乘君。”
(3).複姓。 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辨證》:“千乘,邑名也,其先食邑者,因以為氏。”
“千乘”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曆史文獻和用法演變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定義
“千乘”字面指一千輛兵車。古代以四馬拉一車為一“乘”(shèng),每乘配備甲士3人、步卒72人、後勤25人,總計100人。因此,“千乘”可折算為十萬兵力。
軍事應用
常用于形容大規模軍隊,如《孫子·作戰》提到“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子虛賦》中“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也體現諸侯出行的盛況。
戰國時期的等級劃分
諸侯國按軍力分為“千乘”(小國)與“萬乘”(大國)。例如,宋、衛、中山等小國稱“千乘”,而七雄(韓、趙、魏、燕、齊、楚、秦)則為“萬乘”。
《韓非子·孤憤》提到“千乘之患,左右太信”,即指小國的政治弊端。
曆史演變
春秋時期,千乘已是強國标志,如《左傳》載魯國、莒國曾以“車千乘”參戰;至戰國,隨着戰争規模擴大,“萬乘”成為大國标配。
詩歌意象
白居易《長恨歌》用“千乘萬騎西南行”描繪唐玄宗出逃場景;司馬相如《子虛賦》則以“車駕千乘”渲染諸侯威儀。
地名與姓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複姓淵源,可參考《戰國策》《左傳》等古籍,或查閱地方志資料。
《千乘》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千”和“乘”兩個字組成。
“千”字的部首是“十”,它的筆畫數是三畫;“乘”字的部首是“車”,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千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商書·谒戎》:“王命我來谒罪薰風,餘何功德?寘之千乘之囷。”其中,“千乘”表示千輛車輛。
在繁體字中,“千乘”的寫法并無變化,仍為“千乘”。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千乘”一詞的基本形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漢高祖劉邦曾擁有千乘之衆,憑借雄厚的實力一統天下。
2. 這個國家的國君所駕駛的車廄裡停滿了千乘之車。
車千乘、雄心萬千、車載鬥量
千車、千輛
百乘、十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