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ray fragments of text;incomplete parts of ancient books] 編:穿簡用的皮條或繩子。零落不全的簡冊。比喻殘缺的書籍或文章
凡周 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綴拾,研稽異同,立說于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宋史·歐陽修傳》
(2) 亦說“斷簡殘編”、“殘編斷簡”
殘缺不全的古籍。簡,古時用以書寫的竹片。編,穿簡的皮條。 宋 黃庭堅 《讀書呈幾複》詩之一:“身入羣經作蠹魚,斷編殘簡伴閑居。”《宋史·歐陽脩傳》:“﹝ 歐陽脩 ﹞好古嗜學,凡 周 漢 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説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録》。”亦省作“ 斷編 ”。 宋 蘇舜欽 《冬夕偶書》詩:“玉顔皓齒他人樂,獨守殘燈理斷編。” 元 劉因 《平昔》詩:“人間萬事思空遍,依舊西窻理斷編。”
“斷編殘簡”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成語,指代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殘缺不全的書籍、文獻。該詞可拆解為“斷編”與“殘簡”兩部分:“編”指古代串聯竹簡的皮繩或絲線,“簡”即書寫文字的竹片,“斷”與“殘”共同強調文獻的破損狀态,整體描繪出古代典籍在流傳過程中遭受磨損的意象。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該成語可追溯至北宋歐陽修《論删去正義中谶緯劄子》,文中以“斷編殘簡”形容散佚的儒家經典注疏。明代《宋史·歐陽修傳》進一步記載其“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凸顯了該詞在描述古籍考據時的學術語境。
現代漢語使用中,“斷編殘簡”既保留原義,指代殘破的古代文獻實物(如考古發現的戰國竹簡殘片),也引申為不完整的思想體系或曆史記憶。例如錢鐘書在《管錐編》中論及文獻傳承時,曾用此詞比喻散失的古代文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殘缺不全的書本或文章”,體現了該成語在當代語言中的規範用法。
“斷編殘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duàn biān cán jiǎn,主要用于描述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引申義:
比喻殘缺不全的書籍、文稿,或零散的文化遺存。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宋史》或黃庭堅詩作原文。
案辨波流滄浪客充羁醝院擣虛飯蔬飲水風猋風雨甘蕉割股宮教構撰官樣黃裹帶紅箋話别潢井胡掖撿荒簡素校樣金櫻絶幕曠瘝魁颀來使來由遼曼理懷詅符柳永鸾嘯羅蘭爐氣毛獸目空四海墓志蟠極噴筩破帽鞘室惬懷虬結戎索儒道僧夏善平山妻水櫃死背肆義探捕韬晦晚霞僞戾無邊下利香象渡河寫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