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ray fragments of text;incomplete parts of ancient books] 编:穿简用的皮条或绳子。零落不全的简册。比喻残缺的书籍或文章
凡周 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缀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宋史·欧阳修传》
(2) 亦说“断简残编”、“残编断简”
残缺不全的古籍。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 宋 黄庭坚 《读书呈几复》诗之一:“身入羣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宋史·欧阳脩传》:“﹝ 欧阳脩 ﹞好古嗜学,凡 周 汉 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説於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録》。”亦省作“ 断编 ”。 宋 苏舜钦 《冬夕偶书》诗:“玉颜皓齿他人乐,独守残灯理断编。” 元 刘因 《平昔》诗:“人间万事思空遍,依旧西窻理断编。”
“断编残简”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指代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而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献。该词可拆解为“断编”与“残简”两部分:“编”指古代串联竹简的皮绳或丝线,“简”即书写文字的竹片,“断”与“残”共同强调文献的破损状态,整体描绘出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遭受磨损的意象。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该成语可追溯至北宋欧阳修《论删去正义中谶纬札子》,文中以“断编残简”形容散佚的儒家经典注疏。明代《宋史·欧阳修传》进一步记载其“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凸显了该词在描述古籍考据时的学术语境。
现代汉语使用中,“断编残简”既保留原义,指代残破的古代文献实物(如考古发现的战国竹简残片),也引申为不完整的思想体系或历史记忆。例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及文献传承时,曾用此词比喻散失的古代文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残缺不全的书本或文章”,体现了该成语在当代语言中的规范用法。
“断编残简”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duàn biān cán jiǎn,主要用于描述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引申义:
比喻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稿,或零散的文化遗存。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宋史》或黄庭坚诗作原文。
霸道不谓承眷诚是饬戒齿条充应大重等臂天平断壁残璋短褂队主二乾儿竖发窘纷纭各式各样公谊管蠡窥测熯炽鸿蒙化功会道能说家庭作业嫁主惊救搢珽霁云口罩兰香历室轮机手霾雾冥钱木虫拟经欧阳尚书攀越洽驩求降七月七让齿软剂软资源入犯伤教败俗失会施行衰庸阘懦私知威信扫地握别伍部五臣汙宫香醪屑播谢练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