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of sheet] 未出版的書、報等的樣張,供校對用
稿件經排字或制版後印出供校對用的樣張。 魯迅 《書信集·緻吳朗西》:“校樣收到。未見紙闆,不知已打否?” 巴金 《秋》三二:“不,我也不想去,今天也沒有什麼要緊事情。不過還有一二十頁小冊子的校樣。”
校樣是出版印刷過程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
校樣指未出版的書刊、報紙等印刷品的樣張,主要用于校對人員檢查排版錯誤或内容疏漏。這一概念在魯迅《緻吳朗西》信件和巴金《秋》中均有體現。
核心用途
• 供作者或編輯核對文字、版式是否符合原稿
• 檢查印刷前可能存在的排版錯誤(如字體、頁碼錯亂)
• 發現圖片、表格等非文字内容的位置偏差
相關術語區分
根據的行業分類,校樣相關術語包括:
若需了解不同印刷階段的具體校對流程,可參考、5、6等來源中的完整案例。
校樣是指印刷、出版領域中校對完畢後的稿件樣本,它用于檢查和核對文字、排版、圖片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校樣的部首是木字旁,它由四筆組成。
校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刷術的起源。古代的校樣是用手工制作的木質版面,通過鑲嵌文字和圖案等來制作書籍。隨着印刷技術的發展,校樣逐漸演變為印刷前的樣品,用于校正和确認。
校樣的繁體字為「校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校樣的「樣」字寫作「樣」,由木字旁和羊字旁組成。
1. 明天我會拿來校樣,你可以檢查是否有任何錯誤。
2. 校樣上的排版看起來很整齊,但還需要檢查文字是否正确。
1. 校樣紙:用于印刷前制作校樣的特殊紙張。
2. 校樣師:專門負責制作和确認校樣的人員。
3. 校樣冊:将多個校樣彙集在一起形成的樣本冊。
校樣的近義詞包括校對、校勘。
校樣的反義詞是初樣,指的是經過初步制作但尚未經過校對的樣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