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攜帶。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前所需兵糧,係雇覓夫馬設站滾運,撥兵護送,此次進勦,不若裹帶為便,細核購辦牛隻馱載,所費且有節省。”
(2).繃帶。 郭沫若 《橄榄·三詩人之死》:“ 曉芙 在電燈光下趕快把了些沃度丁幾,脫脂棉和裹帶來替他把傷處護好了,心裡着實難過了一下。”
裹帶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層:
指用布帛等物包裹并攜帶物品的動作或狀态。其中“裹”強調纏繞、包紮,“帶”側重隨身攜帶。該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行裝整理,如《漢語大詞典》收錄的“裹帶行李”即指打包行囊。
在部分方言中,“裹帶”引申為“連帶包含”,如“裹帶責任”表示對相關事務的共同承擔(參考《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古語中偶指暗中攜帶違禁物品,如《警世通言》中“裹帶私鹽”的用法。
現代漢語中,“裹帶”多用于以下語境:
參考資料:
“裹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ǒ dài,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攜帶
指隨身帶着物品或物資,通常用于描述行軍、運輸等場景。例如清代《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中提到“此次進勦,不若裹帶為便”,意為攜帶物資更便利。現代用法中,也可表示被外力“卷帶”,如“椰樹被風裹帶起來,落進湖中”。
繃帶
指包紮傷口用的布條。郭沫若在《橄榄·三詩人之死》中寫道:“用脫脂棉和裹帶替傷處護好”。
其他補充: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學作品及現代用法,若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詞典或文獻來源。
本鄉本土膽勇大遇都管坊子蜂屯螘聚俯察犷厲鲑陽孩子鶴骨霜髯滑稽戲化人場華泰火齊湯甲館腳勁積褚劫掠浸潦技窮箕箒女據床開疆楷模檻泉柯半寬易楞伽僧鯉素流覽龍尾道論世跞躁馬牲冥伯瑉石逆産岐道裘绂人來客往弱燭光燈弱子轖駕山偈山赀剩餘屍居適性霜禾死問速鬭提攜臀部圖全污道烏貪相踶涎涎瞪瞪宵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