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紅箋 ”。紅色箋紙。多用以題寫詩詞或作名片等。 唐 白居易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斜行題粉壁,短卷寫紅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風流薮澤》:“ 長安 有 平康坊 ,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牋名紙,遊謁其中,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宋 晏殊 《清平樂》詞:“紅箋小字,説盡平生意。” 清 黃景仁 《感舊雜詩》之四:“非關惜别為憐才,幾度紅箋手自裁。”
“紅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特殊的紙張,以下是詳細解釋:
别稱與起源
紅箋又名“浣花箋”“薛濤箋”,由唐代女詩人薛濤改良設計。她将樂山胭脂樹花染色制成紅色小箋,紙張精巧且顔色鮮麗,成為文人雅士唱常用載體。
用途
工藝特點
采用紅花染料加膠質塗刷,經陰幹壓平等工序制成,染色均勻且不易褪色,被視為古代制箋工藝的代表。
如需進一步了解箋紙曆史或薛濤生平,可參考權威文獻或文化類百科。
《紅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紅色的箋紙。它一般用于寫情書、書信等個人信件,因為紅色代表着喜慶和幸福,有着濃郁的情感色彩。
《紅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纟和⺌。纟是紅字的部首,表示與紅色相關的意思;⺌是筆字的部首,表示與文學、書寫相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紅箋》一詞的來源與古代的箋紙有關。古代的箋紙一般是紙質較薄的文書,常用來記事、書寫等。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義,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繁體字形為「紅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紅箋》的古代寫法中,「紅」字的下面有兩個點,「箋」字的右上方有一個「⺅」,表示與紙張、書寫相關的意思。
1. 她用紅箋上寫滿了甜蜜的話語,送給了他。
2. 我收到了一封紅箋,知道那是她寫給我的情書。
紅紙、箋紙、紙箋、紙會、箋牒、通牒。
紅紙、紅信、紅書。
白紙、黑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