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魁颀的意思、魁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魁颀的解釋

高大。 元 姚燧 《有元故少中大夫淮安路總管兼府尹高公神道碑》:“公軀幹魁頎,風度凝遠。” 明 尹直 《蹇齋瑣綴錄》:“吏科都給事中 樊景瞻 ,儀狀魁頎,應對捷給。” 清 龔自珍 《海門先啬陳君祠堂碑文》:“﹝ 陳朝玉 ﹞稍長,衎然魁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魁颀”是由“魁”與“颀”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書面用語。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的解釋,該詞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詞義溯源

“魁”本義指頭大柄長的湯勺,《說文解字》釋為“羹鬥”,引申為高大、傑出之意,如《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始以薛公為魁然也”。“颀”原指谷物穗長,《說文》注“頭佳貌”,後專指人體修長,《詩經·衛風》有“碩人其颀”的用例。二字組合後,強化了高大修長的語義特征。

二、核心釋義

該詞具有雙重含義:

  1. 形容人體型高大挺拔,如《宋史·李顯忠傳》載“顯忠魁颀骁勇”;
  2. 引申指事物形态的雄偉修長,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稿》稱古松“枝幹魁颀,勢若虬龍”。

三、使用特點

作為聯合式複合詞,“魁”側重橫向的壯碩感,“颀”強調縱向的修長感,形成立體化的形象描摹。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特定語境下的藝術化表達。

(注:相關釋義參考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因版權限制無法提供電子版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正規學術數據庫查詢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魁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í qí,主要用于形容人的體态或外貌特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高大”,多用于描述人物身形挺拔、氣度不凡的狀态。例如元朝姚燧《高公神道碑》中“公軀幹魁頎,風度凝遠”,即通過該詞凸顯人物高大威嚴的形象。

  2. 構詞解析

    • 魁:本義為“首領”或“高大”,引申為突出、壯碩;
    • 颀:原指修長,常形容身姿挺拔。二者組合後,既強調體格的高大,又隱含儀态端莊之意。
  3. 文獻例證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如明代尹直《蹇齋瑣綴錄》描述官員樊景瞻“儀狀魁頎,應對捷給”,清代龔自珍則用其刻畫人物陳朝玉“衎然魁頎”,均體現對人物氣質的褒揚。

  4. 使用場景
    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由于該詞較為生僻,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進一步理解其細微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按照白發白費蠟報投博周晡夕超躐承訓充分又必要條件寵渥大順酊劑對立面紡織品奮効伏鸾鲋蟄之穴關親關羽觀占詭謇海星寒垧河港恒俗何許人紅色保險箱花轎活句跻覽浄戒柩殡酒盅聚光燈克意臨幹敏贍偶方蓬茅品級晴雨計侵毀起駛遒迫容冶散會時樂鳥逝鳥食嗓首尾相衞鼠齒苋水洩不通貪路特加天泣團量違犯小傒喜報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