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虛進擊。《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不先防近而圖遠,恐擣虛絶糧道,且深入。”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臨機之際或因吾言而能有所決,則舉一國猶擣虛耳。”參見“ 批亢擣虛 ”、“ 擣虛批吭 ”。
“擣虛”是漢語古語詞,本義指軍事上攻擊敵方防備薄弱的環節,後引申為抓住要害、直擊弱點。該詞由“擣”(同“搗”,沖擊、攻打)與“虛”(空虛、薄弱)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兵法中“避實擊虛”的戰略思想。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擣虛”一詞最早見于明代軍事文獻,如《草廬經略》提到“攻其無備,擣其空虛”。其核心語義包含兩方面:
“擣虛”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現解釋如下:
拼音:dǎo xū(注音:ㄉㄠˇ ㄒㄩ)
釋義:指攻打敵方空虛薄弱之處,屬于兵法中的避實擊虛策略。繁體“擣”即現代“搗”字,常見于古籍。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軍事理論語境,現代漢語中常用“乘虛而入”“避實擊虛”等替代。若閱讀古籍時遇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戰術場景。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新唐書》、劉基、陳亮等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
霭空闇彰白日撞暴漲逼婚博望燒屯不見便唱段苌宏車柄成準次賞村鈔丹巘德律風敵體豆腐澇犢兒耳聞目覽非方負固不服浮屠鲋鰅告化子寡老顧家黑糁糁歡戚滑汰灰不喇唧翚甍架鳌疾咎濟民具造客星槎俪走慢道麻皮弄法舞文強求親歡人際關系融融洩洩容制山紀實業界抒寫滔滔不絶添覔天知道題緣塗鴉望天盆違指翔翺詳較香樹象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