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阮籍傳》:“ 籍 嘗於 蘇門山 遇 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栖神導氣之術, 登 皆不應, 籍 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 登 之嘯也。”後遂以“鸞嘯”為胸懷志趣更高的典故。 清 王士禛 《徐五兄自號嵇庵》詩:“我本澹蕩人,早歲頗任誕,一聞如鸞嘯,自顧為人淺。” 清 王士禛 《題喬子靜桃花流水圖》詩:“儻遇避 秦 人,或逢 鬼谷子 ,鸞嘯一逌然,沙禽忽驚起。”
“鸾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典故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此詞的文化内涵源自《晉書·阮籍傳》的典故:
阮籍曾在蘇門山拜訪隱士孫登,與其探讨玄理,但孫登始終不回應。阮籍離開時,在半山腰聽到“聲若鸾鳳”的長嘯回蕩山谷,實為孫登所發。後人以“鸾嘯”比喻超越世俗的高遠志趣或隱士的超然境界()。
清代詩人王士禛在作品中多次化用此典:
“鸾嘯”既有自然意象的優美,又承載了文人追求精神超脫的寄托。其用法常見于古典詩文,現代多用于形容聲音清越或隱喻高雅志趣。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含義,可參考《晉書》及清代相關詩作。
鸾嘯,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彙,其意義多重而豐富。它既可以表示鳳凰的鳴叫聲,也可以描述宏亮激昂的音樂聲,還可以指代雄鳥高亢鳴叫的聲音。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鸾嘯常常被用來比喻高峰的音樂、英雄的豪情或者巍峨的群山。
鸾嘯的拆分部首是“鳥”和“口”,由兩個部分構成。部首“鳥”表示與鳥有關,而部首“口”則表示與口音有關。鸾嘯的字形包含了兩個部首的特點,意味着一個鳥的鳴叫聲.
鸾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的《詩經·小雅·鸾鳥》篇中,描述了鸾鳥嘯叫的場景。由于鸾鳥是神話故事中的傳說之鳥,因此鸾嘯也漸漸成為了鳳凰嘯叫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鳳凰象征着吉祥、美好和權力,因此鸾嘯也具有了與之相關的象征意義。
在繁體字中,鸾嘯被寫作「鸞翹」,字形上更加複雜,表現了中國文字演變的曆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鸾嘯在古時候的寫法是「鸾鳥鳴」,通過直接描寫鸾鳥鳴叫的音聲來表達鸾嘯的含義。
例句:
「鸾嘯九天,寓意着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偉大複興。」
「華彩樂章,如同萬鳥鸾嘯一般,喚醒了人們沉睡的靈魂。」
組詞:鸾翔鳳舞、鸾鳳和鳴、鸾翔鳳翥。
近義詞:龍吟、虎嘯、鷹嘶。
反義詞:鴉鳴、燕語、蟬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