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夏的意思、僧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夏的解釋

(1).指僧尼受戒後的年數。夏,夏臘。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 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終於本院,報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 清 錢謙益 《天童密雲禅師悟公塔銘》:“世壽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2).本謂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單,引申指寺廟。 金 元好問 《寶岩紀行》詩:“茲山緣未了,僧夏容宿留;終當丐餘年,奇探盡雲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僧夏是佛教文化中的特殊時間概念,指僧人遵循戒律在夏季進行的安居修行,又稱“結夏”“夏安居”。該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時間限定與修行規範

佛教戒律規定,僧衆需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約公曆5月至8月)期間定居寺院,禁止外出遊方,專注誦經、坐禅與忏悔。此制度源于印度雨季避免傷害蟲蟻的傳統,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并演變為重要的宗教儀軌。

二、文化象征與精神内涵

“夏”在此引申為清淨修行的周期。據《四分律》記載,僧人安居期間需恪守“五法”:不殺生、不妄語、不蓄財物、不非時食、不卧高床,以此淨化身心。曆史上,唐代百丈懷海禅師制定的《百丈清規》進一步規範了僧夏的日常功課與集體生活。

該詞現多用于佛學文獻與寺院傳統中,成為體現佛教時間觀與修行文化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僧夏”是一個佛教相關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指僧尼受戒後的年數

  1. 核心概念
    “夏”即“夏臘”,是佛教計算僧侶修行年數的單位。僧侶受戒後,每年需在夏季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閉關修行(稱為“結夏”),每完成一次即增加一“夏臘”。

  2. 文獻例證

    • 唐代白居易在《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中記載:“報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指該僧人壽命86歲,受戒修行65年。
    • 清代錢謙益的《天童密雲禅師悟公塔銘》提到“僧夏四十四”,表示禅師受戒44年。

二、引申指寺廟

  1. 來源背景
    因僧尼夏季需在禅寺挂單(暫住修行),逐漸以“僧夏”代稱寺廟。

  2. 詩文引用
    金代元好問《寶岩紀行》詩雲:“僧夏容宿留”,此處“僧夏”即指可供挂單的寺廟。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僧人通過夏季修行追求内心安甯”的成語,但此說法多見于通俗釋義,權威文獻及佛教術語中更側重上述兩種定義。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釋氏要覽》等佛教典籍,或參考曆代僧傳、碑銘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昂藏七尺安家遨步八君子抱琵琶畚箕薄物細故慚忿癡騃沖謙楮錢楚真大嘗黨徒丹霜吊運都家訛謬繁蔚幅塞灌暢觀日玉扢支含霜衡樊洪流江亭怨緘縢監撰機扃寄杖了道蓮宇饅首陪奁瓢潑大雨僻野謙讓未遑前韻群賢屈奇桑眼上章生祭試例視遇絲織品颱風擡舉他娘退休慰問信無陂無厭足翔鴻小客車消融骁勇善戰遐異脅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