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大略》:“ 曾子 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 曾子 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楊倞 注:“泔與奧皆烹和之名,未詳其説。” 清 盧文弨 《龍城劄記·泔之奧之》:“非烹和也。 曾子 以魚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謂以米汁浸漬之。”一說,泔當為“洎”,謂添水以漬之。見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八》“泔之奧之。”後因以“泔魚”為檢點過失,悔改前非之意。 宋 王安石 《欲往淨因寄泾州韓持國》詩:“泔魚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泔魚”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或來源分析:
字面拆解
可能的誤寫或方言
文學或隱喻用法
古漢語中偶見“泔”與“魚”連用,如《荀子·大略》提到“置鮑魚于泔汁”,指用鹽漬魚防腐,但此用法已不常見。
建議: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請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釋;若為自創詞或筆誤,建議核對原内容。
泔魚,指的是剩菜剩飯以及其他食物的殘渣。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
泔魚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魚,分别是“氵”和“魚”的組合。它的筆畫數為14畫。
泔魚一詞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一章,用以比喻官員濫用權力,************,将國家財富當作個人私利。
在繁體中,泔魚的寫法為漚魚。
古時候,泔魚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隨着時間和地區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下面是一個例句,展示了泔魚的用法:
“這個飯店準備的菜品太好了,根本不會産生泔魚。”
希望以上的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解釋,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