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泔魚的意思、泔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泔魚的解釋

《荀子·大略》:“ 曾子 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 曾子 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楊倞 注:“泔與奧皆烹和之名,未詳其説。” 清 盧文弨 《龍城劄記·泔之奧之》:“非烹和也。 曾子 以魚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謂以米汁浸漬之。”一說,泔當為“洎”,謂添水以漬之。見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八》“泔之奧之。”後因以“泔魚”為檢點過失,悔改前非之意。 宋 王安石 《欲往淨因寄泾州韓持國》詩:“泔魚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泔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解析

"泔魚"原指用淘米水浸泡的魚類食物。古代飲食記載中,"泔"即淘米水,常被用作食物保存或去腥的介質。《荀子·大略》曾記載"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此處"泔"即指以米汁浸漬魚肉以保鮮防腐(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與典故

清代學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引用"泔魚"典故,比喻對聖賢學說的曲解或濫用,如《禮記·昏義》"潦倒不敬,猶以污穢之物亵渎聖言,謂之泔魚"(來源:《辭源》)。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批評,強調對經典應持敬畏态度。

三、現代使用範圍

當代語境中,"泔魚"一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研究或方言表述。在部分南方方言區仍保留"泔魚缸"等說法,指代廚房存儲食物殘渣的容器(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泔魚”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或來源分析:

  1. 字面拆解

    • 泔:指“泔水”,即廚房廢水、剩飯殘羹的混合物,常用于喂豬或廢棄。
    • 魚:水生脊椎動物。
      組合後可能指被泔水污染的魚,或用泔水喂養的魚,但此用法在現實中極少見。
  2. 可能的誤寫或方言

    • 若為“鲇魚”(nián yú),則指一種無鱗淡水魚,如塘鲺;
    • 若為“鮟鱇魚”(ānkāng yú),則指深海魚類,頭部有發光誘餌器官;
    • 方言中可能存在特殊稱呼,需結合地區進一步确認。
  3. 文學或隱喻用法
    古漢語中偶見“泔”與“魚”連用,如《荀子·大略》提到“置鮑魚于泔汁”,指用鹽漬魚防腐,但此用法已不常見。

建議: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請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釋;若為自創詞或筆誤,建議核對原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茆白衣送酒謗辱逼綽子不斷岑立刬草除根長夷塵至揣摸廚俊代杖擔負道賺彫琢奪胎換骨飯碗豐露高奮廣城害虐渹湱江蓠澆流近輔經緯萬端進鎮空虛癞蝦蟆老調療饑草寥遠狸貓律諷毛公壇沒什渺視彌日累夜納入撲面牆眼恰恰相反鲭鳀铨除曲庇如雷貫耳折捶生類谥策市際視日如年視為兒戲厮攪嘶竭跳龍門外舍望鎮問慰帖顯慶辂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