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說的意思、頓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說的解釋

佛教語。指主張頓悟的學說。 唐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一:“諸菩薩行自此生故,初成頓説,不同餘經有漸次故。”參見“ 頓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頓說”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詞結構,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頓”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下首也”,本義為叩首動作的短暫停留,引申出瞬間、突然的語義特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說”則含闡述、主張之意,《廣雅》注“說,論也”,如《論語·八佾》“成事不說”即取此義。

二字結合後,“頓說”可解作通過瞬間啟悟形成的理論主張,強調認知突破的非線性特質。

二、宗教哲學語境

該詞在禅宗文獻中特指頓悟學說,與“漸悟”形成對立體系。《六祖壇經》記載惠能觀點:“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契,悟人頓修”,主張真理可通過刹那覺悟直達本質(《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著)。唐代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将禅法分為“頓悟頓修”“漸修頓悟”等類别,确立了“頓說”在禅門中的理論地位。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言學中,“頓說”被借喻為突破性學術觀點,例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境界說”時,曾自述“蓦然頓悟,若瓜熟蒂落”,暗合“頓說”思維模式(《漢語詞彙流變》,王力著)。

網絡擴展解釋

“頓說”是佛教術語,指主張頓悟的學說,強調修行者無需長期漸次修習,而是通過瞬間領悟佛法真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佛教内涵
    該詞源自唐代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指佛教中與“漸悟”相對的修行理論,認為佛性本具,可通過刹那覺悟通達真理。例如《華嚴經》主張“初成頓說”,即一經開篇即直指核心,區别于其他經典的漸進式闡釋。

  2. “頓”的字義解析

    • 基本義項:短暫停頓(如“頓了一下”)、書法用筆技法(如“橫畫兩端需頓筆”)、叩地動作(如“頓首”)。
    • 引申義:表突然(如“頓悟”“茅塞頓開”)、處理安置(如“整頓”)。
  3. 相關概念
    需結合“頓悟”理解,後者指直接領悟佛理,與禅宗六祖惠能倡導的“明心見性”思想密切相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頓漸之争或具體經典例證,可查閱《壇經》《華嚴經疏鈔》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隘阒昂揚敗将殘兵邊荒邊料不羁之才草字充格觸龍鱗觸興大地春回怠斁的本地廣人稀風牖棼梁縛袴副爺感光片幹嘉學派卦鋪估産詭韻骨噜噜過路財神後腦勺恢論回閃金小相近型既往不咎均差客帆客邪懶懶攤攤累屋重架賣權枚蔔内囊内遷排科蒲艾千年萬載七事兒求心确至柔勝社會環境笙箫盛筵易散使副嗜殺成性輸忠天阿挺俊佟夷頹向窪鏡沩印禅绡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