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捐的意思、糜捐的詳細解釋
糜捐的解釋
粉身碎骨,舍棄生命。 宋 曾鞏 《明州到任謝兩府啟》:“誓在糜捐,用酬鈞播。” 宋 蘇轍 《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為容,願盡糜捐而報德。” 宋 葉適 《湖南運判到任謝表》:“視殘軀之可力,傾盡而為;儻宿疚之或平,糜捐以報。”
詞語分解
- 糜的解釋 糜 í 粥:肉糜。糜沸(形容混亂紛擾)。 爛,碎:糜爛。糜軀(犧牲生命)。糜滅。 浪費:糜費。 姓。 糜 é 不黏的黍(亦稱“穄”):糜子。糜黍。糜子面。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 捐的解釋 捐 ā 舍棄,抛棄:捐棄。捐生。捐軀。 獻助:捐資。捐獻。捐助。募捐。 舊時獻錢得官職:捐官。捐納。 賦稅的一種:車捐。房捐。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糜捐"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耗費、浪費或舍棄。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構成與含義:
一、詞義解析
-
糜(mí)
- 本義指粥,引申為腐爛、浪費。《說文解字》釋為"糁也",段玉裁注:"米煮爛則為糜"。
- 在"糜捐"中取"耗費、浪費"義,如《漢書·賈山傳》"糜費天下"。
-
捐(juān)
- 本義為舍棄、抛棄。《說文解字》:"捐,棄也。"
- 引申為獻出財物(如"捐贈"),但在"糜捐"中保留古義,強調主動或被動地棄置。
-
合成詞"糜捐"
-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耗費舍棄"之意,多指對財物、資源的浪費性消耗。
- 例:清代文獻《平定準噶爾方略》載"毋得糜捐糧饷",即告誡勿浪費軍需。
二、權威典籍例證
-
《後漢書·荀彧傳》
"海内糜捐,百不一存。"
指戰亂導緻天下財物耗損殆盡。
-
《清史稿·食貨志》
"漕運糜捐,歲以萬計。"
描述漕運制度中糧食的巨額損耗。
三、近現代用法演變
現代漢語中,"糜捐"已被"糜費""浪費""損耗"等詞替代,但仍見于曆史文獻與學術文本。其語義可概括為:
- 物質層面:財物、資源的無謂消耗(如"糜捐公帑")。
- 抽象層面:精力、時機的虛擲(如"糜捐光陰")。
四、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糜""捐"詞條釋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對合成詞的考據。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七十。
- 《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食貨志·漕運篇。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糜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糜捐”意為粉身碎骨、舍棄生命,常用于表達為某種信念或恩德甘願犧牲生命的決心。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人作品中,例如:
- 曾鞏《明州到任謝兩府啟》提到“誓在糜捐,用酬鈞播”;
- 蘇轍《謝對衣金帶表》中“願盡糜捐而報德”;
- 葉適《湖南運判到任謝表》中“糜捐以報”。
這些用例均體現古人對恩德或責任的強烈奉獻精神。
三、字義分解
- 糜:本義為粥,引申為“碎爛”(如糜爛),在“糜捐”中取“粉碎”之意;
- 捐:本義為舍棄(如捐軀),此處強調徹底奉獻生命。
四、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其情感色彩濃烈,多用于表忠義、報恩等莊重語境。
建議:如需深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集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阿鼻愛者如寶阿沒包辦代替餐食撐撐螭魅魍魉窗誼杵臼之交骀背鶴發淡水之交方面敢不溝滿壕平灌蕩詭躁鼓誘涸鲋得水洪湍毀罵魂勞夢斷胡枝扯葉健忘急鬥解後荊扉進減舊部看守可撲撲絡子砻冢慢件面紗妙達蜜餅涅菩弄文旁死魄漰湱屏籌撲撒蒲萐前兄後弟清嘉丘植羣右讓德讱默塞馬閃閃山址水清無魚算應鐵胎踢腳絆手銅頭鐵臂霧噴髇箭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