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身碎骨,舍棄生命。 宋 曾鞏 《明州到任謝兩府啟》:“誓在糜捐,用酬鈞播。” 宋 蘇轍 《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為容,願盡糜捐而報德。” 宋 葉適 《湖南運判到任謝表》:“視殘軀之可力,傾盡而為;儻宿疚之或平,糜捐以報。”
“糜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糜捐”意為粉身碎骨、舍棄生命,常用于表達為某種信念或恩德甘願犧牲生命的決心。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宋代文人作品中,例如:
三、字義分解
四、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其情感色彩濃烈,多用于表忠義、報恩等莊重語境。
建議:如需深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集注本。
《糜捐》(mí juān)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浪費、揮霍”。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人們無節制地或不經思考地浪費自己的財富、時間或其他資源。
《糜捐》由“糸”(絲)和“捐”兩個部首組成。由于“糸”作為左邊旁,中間部分是“雲”,最右邊是“手”字旁,所以拆分筆畫為11畫。
《糜捐》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這篇文獻中。它在古代是作為形容詞使用,用來描述人們在無意義或無目的的浪費行為上的表現。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繁體字《糜捐》并不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樣子,而是寫作“縻蠲”。由于漢字的演變,經過多次改革,字形才變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式。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糜捐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2. 在這個消費主義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糜捐了過多的資源。
3. 别再糜捐你的才華了,好好利用你的天賦吧。
糜費、捐棄、揮霍、浪費、耗費
揮霍、浪費、耗費
節約、保留、典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