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獬豸冠。《淮南子·主術訓》:“ 楚文王 好服獬冠, 楚國 效之。” 高誘 注:“獬豸之冠,如今禦史冠。”參見“ 獬豸冠 ”。
獬冠(xiè guān)是古代一種與司法相關的冠飾,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概括如下:
基本定義
獬冠即“獬豸冠”,源自神話中的神獸獬豸(xiè zhì)。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楚文王曾好戴此冠,引發楚國效仿。獬豸傳說能辨是非曲直,會用角頂觸邪惡之人,因此其形象被融入司法官員的服飾中,象征公正與執法權威。
曆史應用
漢代學者高誘注解稱,獬冠形制類似禦史所戴的官帽,表明其使用者多為監察或司法官員。另有文獻提到“觟冠”與獬冠實為同一物,如《太平禦覽》引《淮南子》時提到楚莊王好“觟冠”,而其他版本寫作“獬冠”,說明可能存在文字通假現象。
文化象征
獬冠的核心意義在于借用獬豸“明辨是非”的特性,體現古代司法體系對公正的追求。後世常以“獬豸”代指執法者,如明清時期禦史官服上的獬豸補子即源于此傳統。
擴展說明:獬豸作為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标志性符號,其形象廣泛出現在司法建築、器物裝飾中,而獬冠則是這一符號在服飾制度中的具體表現。
獬冠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首:犬和冠。犬是指狗類動物,而冠則表示臣子的禮帽。獬冠總共有10個筆畫。
獬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相傳有一種獨角犀牛,它的頭上長有一束美麗的角,溫順而聰明。傳說中,隻有帝王才能擁有這樣的犀牛,因此将其稱為“獬”。而冠則表示帝王身份的标志,所以獬冠就是帝王戴的以犬形狀為裝飾的冠。
在繁體字中,獬冠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就獬冠而言,它的古時寫法有時會将獨角犀牛的角寫成一根豎線,而不是現代常見的彎曲角。這種寫法更接近實際犀牛的形狀。
以下是一些使用獬冠的例句:
1. 他威風凜凜地戴着獬冠,站在寶座上。
2. 皇帝的獬冠上鑲嵌着珍貴的寶石。
3. 他被賜予了一頂金光閃閃的獬冠,以表彰他的功績。
組詞:獬豸(指犀牛)、獬豸(指某種神話中的怪獸)
近義詞:冕冠、皇冠
反義詞:平民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