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奏琴瑟。 晉 傅鹹 《陳選舉上書》:“且膠柱不可以調瑟,況乎官人而可以限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翻迴取均,頗似調瑟。” 唐 劉禹錫 《調瑟詞》:“調瑟在張弦,弦平音自足。”
“調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調瑟(拼音:tiáo sè)的字面意思為彈奏琴瑟,指通過調整琴弦使樂器發出和諧的聲音。該詞源自古代樂器“瑟”的演奏技法。
部分資料(如)提出其可比喻修身養性,即通過調整自身言行達到内外和諧。例如《文心雕龍·聲律》以調瑟類比文學創作的音韻協調。但此解釋多見于非權威來源,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修辭場景。若用于比喻義,建議補充上下文以避免歧義。
《調瑟》指的是古代樂器名稱,原為七弦瑟,後來發展為十三弦、十六弦的樂器,常用于宮廷音樂演奏。
《調瑟》的拆分部首為石, 筆畫為十七劃。
《調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當時楚國的特色樂器之一。
《調瑟》的繁體字為「調瑟」。
古時候漢字寫作「調瑟」,與現代漢字寫法相比略有差異。
他在宮廷裡以娴熟的手法演奏《調瑟》,引得衆人陶醉。
調音、調節、瑟琴、瑟弦、琴瑟和諧。
琴瑟、琴箫合奏、樂舞。
失調、不協調、難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