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患病;疾病。《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帝輒優文答報”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今部曲皆年耆,卧在牀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法苑珠林》卷三七:“比丘曰:‘ 世常 應自洗我足。’ 常 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宋 歐陽修 《論按察官吏狀》之二:“兵興累年,天下困弊,飢荒疲瘵。”
(2).凋敝。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宜其别制考課,重議賞罰,激朝端之俊傑,救天下之疲瘵。”《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六年》:“嚴邊備以杜強鄰之窺覦,走軺傳以察遠方之疲瘵。”
(3).困乏疲弱之人。 唐 白居易 《授武元衡門下侍郎平章事制》:“信及夷貊,恩加疲瘵。” 唐 薛能 《春日重遊平湖》詩:“官職已辜疲瘵望,詩名空被後生傳。” 宋 陳師道 《回棣州守》:“伏惟某官清白承家,文明燭物,出入省寺,已宣布於風聲;選用循良,足慰安於疲瘵。”
“疲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í zhài,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患病;疾病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病痛狀态。例如《三國志》中描述“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即指患病虛弱之人()。
凋敝;衰敗
多用于形容社會、經濟等處于困頓衰落的境況。如宋代範仲淹曾提到“救天下之疲瘵”,強調治理凋敝的社會現狀()。
困乏疲弱之人
特指因疾病或貧困而虛弱困頓的群體。唐代白居易詩句“恩加疲瘵”即表達對這類人的關懷()。
古籍用例
文學表達
該詞在詩詞中常與民生疾苦、社會現實相關聯,如唐代薛能詩中“疲瘵望”暗含對官職辜負百姓期望的批判()。
現代漢語中,“疲瘵”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疲憊”“衰敗”“困頓”等替代詞。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證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疲瘵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pí zhài。疲瘵的意思是身體疲倦、病痛。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疒和斿,總共有11個筆畫。
疲瘵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在繁體字中,疲字的上半部分寫作“皮”,而下半部分寫作“畀”。而“畀”表示病痛的康熙字典中有相同的釋義,這說明“皮畀”也可以表示病痛。而“瘵”的上半部分則是“疒”,表示病痛的部首。
在古時候,疲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金文和戰國文字中,疲字的上半部分是“皮”,下半部分則是“永”。而“永”是一個形狀複雜的部分,隨着字形化簡,變成了現代疲字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使用疲瘵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連續幾天的工作導緻身體非常疲瘵。
2. 她因為熬夜複習考試而感到疲瘵不堪。
除了疲瘵,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疲态、疲勞、疲憊等。這些詞語都有着與疲瘵類似的意思,可以用來形容身體疲倦或疲憊。
與疲瘵意思相反的詞語是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等。這些詞語表示身體和精神充滿活力,與疲瘵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