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疲瘵的意思、疲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疲瘵的解釋

(1).患病;疾病。《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帝輒優文答報”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今部曲皆年耆,卧在牀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視,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法苑珠林》卷三七:“比丘曰:‘ 世常 應自洗我足。’ 常 曰:‘年老疲瘵,以奴自代。’” 宋 歐陽修 《論按察官吏狀》之二:“兵興累年,天下困弊,飢荒疲瘵。”

(2).凋敝。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宜其别制考課,重議賞罰,激朝端之俊傑,救天下之疲瘵。”《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六年》:“嚴邊備以杜強鄰之窺覦,走軺傳以察遠方之疲瘵。”

(3).困乏疲弱之人。 唐 白居易 《授武元衡門下侍郎平章事制》:“信及夷貊,恩加疲瘵。” 唐 薛能 《春日重遊平湖》詩:“官職已辜疲瘵望,詩名空被後生傳。” 宋 陳師道 《回棣州守》:“伏惟某官清白承家,文明燭物,出入省寺,已宣布於風聲;選用循良,足慰安於疲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疲瘵(pí zhài)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詞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釋義
    • 疲:本義指身體勞累、精力耗盡。《說文解字》釋為“勞也”,引申為衰弱、困頓。
    • 瘵:原指疾病,《爾雅·釋诂》注“病也”,特指痨病或重疾,後泛指病弱狀态。

      二字複合後,“疲瘵”強化了身心交瘁的語義,既含肉體病痛,亦指精神萎靡。

二、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

疲瘵:

  1. 疾病纏身,衰弱不堪。

    例:唐·杜甫《壯遊》詩:“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

  2. 民生困苦,社會衰敗。

    例:《舊唐書·德宗紀》:“疲瘵之馀,寇戎未息。”

此詞多用于描述個體病弱或社會凋敝的雙重語境,屬書面雅言。

三、典籍用例佐證

  1. 個體病弱

    宋·洪邁《夷堅志》載:“歲饑民貧,疲瘵者衆。”指饑荒中民衆多病弱不堪。

  2. 社會衰微

    《全唐文·卷四十六》言:“疲瘵未蘇,征戍猶勤”,形容戰亂後民生疲弊、國力衰微之狀。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7頁)

    線上查閱鍊接(漢語大詞典官網)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書證源自《全唐文》《夷堅志》等典籍,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疲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í zhài,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患病;疾病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病痛狀态。例如《三國志》中描述“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即指患病虛弱之人()。

  2. 凋敝;衰敗
    多用于形容社會、經濟等處于困頓衰落的境況。如宋代範仲淹曾提到“救天下之疲瘵”,強調治理凋敝的社會現狀()。

  3. 困乏疲弱之人
    特指因疾病或貧困而虛弱困頓的群體。唐代白居易詩句“恩加疲瘵”即表達對這類人的關懷()。


二、引證與用法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疲瘵”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疲憊”“衰敗”“困頓”等替代詞。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引證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尼安劉百折不移本缺邊際人鄙抱璧碎鉢昙摩羅伽大寶補官菜貨塵邈赤篆摧頹摧抑黨羽淡食打挺兒登坑雕散訂編帝釋青鬥霜傲雪蠹啄剖梁柱躬自菲薄關尺鼓槌海人害菑毫管豪貴浣滌火號家将見解肩牌驕媮禁更開皇客牀窺觑樂謌良姻陵母伏劍流水線驢皮影馬甲柱駡山門眉泉摩托化步兵泥古拘方妞妞強奪情詩鬈首如數家珍三建哨卡盛鋭拓書手絃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