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蜗角”比喻因细小之事而引起争斗。 茅盾 《开罗杂感》诗:“英雄几辈斗蜗角,流水汤汤逝者斯。”参见“ 蜗角鬭争 ”。
“斗蜗角”是一个源自《庄子·则阳》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出处与典故
该词出自《庄子·则阳》的寓言:蜗牛左角上的“触氏”国与右角上的“蛮氏”国为争夺土地而爆发战争,导致伏尸数万,追击败军长达十五日才返回。庄子借此讽刺人类为微小利益争斗的荒诞性。
本义与象征
“斗蜗角”字面指蜗牛角上的争斗,比喻因琐碎小事或微小利益引发的无谓冲突。其中“蜗角”象征极小的空间或资源,强调争斗的微不足道。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现实中的权力倾轧、利益争夺等行为,尤其适用于描述因目光短浅或心胸狭隘导致的争端。例如茅盾在《开罗杂感》中写道:“英雄几辈斗蜗角”,讽刺历史人物为小利争斗。
延伸意义
该成语暗含对人性弱点的反思,提醒人们应超越狭隘的利益观,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消耗。
总结来看,“斗蜗角”通过夸张的寓言,揭示了人类争斗的荒谬性,具有深刻的哲学批判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