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決懇切。《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二年》:“ 鳳翔 等道節度使左僕射平章事 李抱玉 入朝,固讓僕射,言辭确至。上許之。”
“确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進行綜合解讀:
一、核心釋義:堅決懇切
該解釋得到高權威性文獻支持,源自《資治通鑒》記載的唐代宗時期曆史事件。如李抱玉辭讓官職時“言辭确至”,形容态度堅定、懇切真摯,常用于描述言辭或行為的誠摯程度。
二、成語釋義:确實到達/确切無誤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列為成語,由“确”(确實)和“至”(到達)組成,表示事物經過驗證後達到确定狀态,如“活動時間準确至具體時刻”。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少見,可能與其他詞語(如“準确至”)存在混淆。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确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确實、精确到達的意思。它的部首有「示」和「至」,筆畫總共有8畫。
「确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管子》一書中,其中說“為政者事百不一失,而不可以逞乎刑政,期存國事有難者,以是觀之,小業确至,大業諸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施行政策時,細微的事情可以做到非常确實,而重大的事情則充滿了疑慮。
「确至」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寫作「確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确至」的「至」部分叫做「豕」,并且其中的「心」字部分是寫成「㤅」的。
1. 他的研究工作被證實确至,沒有絲毫錯誤。
2. 這位演員的诠釋達到了角色的确至境地,表演非常出色。
确保、确信、确立、确切、确鑿
确實、準确、精确、準确無誤
模糊、不确定、不确切、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