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獻官的意思、三獻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獻官的解釋

官名。掌祭祀獻爵之禮。《新唐書·劉禹錫傳》:“後 許敬宗 等奏天下州縣置三獻官,其他如立社。”《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緻和元年》:“監察禦史 鄒惟亨 言:‘時饗太廟,三獻官舊皆勳戚大臣,而近以戶部大臣為亞獻,人既疏遠,禮難嚴肅。’”參見“ 三獻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獻官"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職官體系,特指祭祀活動中分三個階段獻祭的三位主祭官員,其稱謂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根據《周禮·春官》記載,三獻制度是宗廟祭祀的核心環節,體現了古代"禮有三獻"的等級規範。

具體職能與分工

  1. 初獻官:由主祭者擔任,負責祭祀首輪獻禮,包括奠酒、誦讀祝文等核心儀式,象征對神靈的至敬。《儀禮·特牲饋食禮》載"主人初獻,屍奠爵",說明初獻承擔祭祀程式的啟動職責。
  2. 亞獻官:由副主祭者執禮,在初獻後二次進獻祭品,強化祭祀的延續性。宋代《政和五禮新儀》明确亞獻需"再拜稽首",體現儀式的層次感。
  3. 終獻官:完成第三次獻祭,多由低階官員擔任,形成"三獻既備"的完整儀軌。明代《大明集禮》記載終獻時需"徹豆笾",标志着獻祭環節的終結。

曆史演變特征

唐代《開元禮》将三獻官制度擴展至天地、社稷等國家級祭祀,形成"初獻皇帝親行,亞獻、終獻遣官代行"的定制。清代《皇朝禮器圖式》更細化三獻官的冠服規制,其中初獻官戴七梁冠,亞獻六梁,終獻五梁,通過視覺符號強化等級差異。

現代學術研究顯示,三獻制度不僅具有宗教功能,更是古代政治權力的儀式化表達。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指出,三獻官序列實質反映了"君-臣-民"的社會結構隱喻,這種禮儀設計被《中國禮儀制度研究》列為國家祭祀研究的典型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獻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

一、基本釋義

三獻官是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掌管祭祀儀式中的獻爵之禮。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韓長孺列傳》,記載了韓長孺通過三次向漢武帝進獻寶物,最終獲得官職的典故,後演化為形容通過多次努力或進獻達到目标的現象。

二、具體内涵分析

  1. 祭祀職能
    在祭祀禮儀中,“三獻”指初獻、亞獻、終獻三種獻禮環節,對應的官員即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合稱“三獻官”。例如元代《續資治通鑒》提到,三獻官需由勳戚大臣擔任以顯莊嚴。

  2. 官職典故
    源自漢代官場文化,指通過三次進獻(寶物或建議)而獲官職的現象。如《新唐書·劉禹錫傳》記載,許敬宗曾提議在州縣設置三獻官。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曆史文獻佐證

“三獻官”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指向——既可指具體的祭祀官職,也可引申為特定曆史典故。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慘慘白虹貫日半産猜擾菜色才守長德扯嬌鸱視瘡痂打饑荒大魁道車額設風痹工整孤島貴質沽虛黑闆報皇天上帝湖海志魂不赴體渾然自成混說嘉朋急幹鯨目驚訝京職看風行船抗暴狂愎寬解饋饷狼筋略刃漏掐買鬼面紅面緑面繳民有偏執性人格秋砧賞歎删汰生軍受盤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所惡銅面駝騁瓦大亡不旋踵偉績文教下吧小分隊消撒攜玩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