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獻官的意思、三獻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獻官的解釋

官名。掌祭祀獻爵之禮。《新唐書·劉禹錫傳》:“後 許敬宗 等奏天下州縣置三獻官,其他如立社。”《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緻和元年》:“監察禦史 鄒惟亨 言:‘時饗太廟,三獻官舊皆勳戚大臣,而近以戶部大臣為亞獻,人既疏遠,禮難嚴肅。’”參見“ 三獻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獻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

一、基本釋義

三獻官是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掌管祭祀儀式中的獻爵之禮。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韓長孺列傳》,記載了韓長孺通過三次向漢武帝進獻寶物,最終獲得官職的典故,後演化為形容通過多次努力或進獻達到目标的現象。

二、具體内涵分析

  1. 祭祀職能
    在祭祀禮儀中,“三獻”指初獻、亞獻、終獻三種獻禮環節,對應的官員即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合稱“三獻官”。例如元代《續資治通鑒》提到,三獻官需由勳戚大臣擔任以顯莊嚴。

  2. 官職典故
    源自漢代官場文化,指通過三次進獻(寶物或建議)而獲官職的現象。如《新唐書·劉禹錫傳》記載,許敬宗曾提議在州縣設置三獻官。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四、曆史文獻佐證

“三獻官”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指向——既可指具體的祭祀官職,也可引申為特定曆史典故。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獻官》的意思

《三獻官》是指古代中國官員考試制度中居于第三等級的科舉考試,并且通過考試者所獲得的官職。在中國古代,科舉是選拔政府官員的一種重要制度,分為三級,分别是進士、舉人和會元,其中會元即指《三獻官》。

《三獻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獻官》一詞可以拆分為:三(部首“一”)獻(部首“犬”)官(部首“宀”)。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三(3畫)、獻(4畫)、官(8畫)。

《三獻官》的來源

《三獻官》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科舉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延續至清朝。它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官員選拔的最主要和最公正的方式之一。

《三獻官》的繁體

《三獻官》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三獻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獻官」并未有太大的變化。由于古代字體的演變,某些字形可能有輕微的差異,但總體上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三獻官》的例句

1. 他通過《三獻官》考試,被任命為一品官員。

2. 在古代中國,參加《三獻官》考試是許多學子的夢想。

3. 他雖然多次參加《三獻官》考試,但始終未能成功。

組詞

三獻官(sān xiàn guān)

獻官者(xiàn guān zhě)

獻官儀式(xiàn guān yí shì)

近義詞

會元

反義詞

進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