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杓的意思、鬥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杓的解釋

(1).即鬥柄。《淮南子·天文訓》:“鬥杓為小歲。” 高誘 注:“鬥,第五至第七為杓。”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時》詩:“欲知四海春多少,先向天邊問鬥杓。” 元 元淮 《立春日賞紅梅之作》詩:“昨夜東風轉鬥杓,陌頭楊柳雪纔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禦制千字诏》:“鬥杓所豎,節序以更。”參見“ 鬥柄 ”。

(2).比喻為人所敬仰者或衆人的引導者。 清 唐孫華 《顧端文公祠》詩之一:“鬥杓當代擅聲華,俎豆江幹歲月遐。” 章炳麟 《<民報>紀念會祝詞》:“自茲以後,惟不懈益厲,為民鬥杓,以起征胡之鐃吹,流 大漢 之天聲。” 章炳麟 《訄書·别錄乙》:“ 黃先生 論學,如 大禹 導山水,脈絡分明,吾黨之鬥杓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鬥杓(dǒu biā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天文與人文雙重内涵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指北鬥星的鬥柄部分,即北鬥七星中第五至第七顆星(玉衡、開陽、搖光)的連線,形似古代舀酒器具的柄部,故稱“杓”。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鹖冠子·環流》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此處“鬥柄”即“鬥杓”,印證其作為天文觀測工具的曆史淵源。

從引申義分析,鬥杓在古代曆法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古人通過觀測鬥杓指向判斷季節更替:春指東方,夏指南方,秋指西方,冬指北方,形成“鬥轉星移”的時空參照體系。這種天文現象被納入《史記·天官書》,成為傳統曆法制定依據,體現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科學智慧。

在文學語境中,鬥杓常承載哲學意蘊。宋代朱熹《周易本義》注“北鬥”時強調“杓攜龍角”,将星象運行與《易經》卦象結合,賦予其“天道循環”的哲學解讀。現代《辭海》補充說明,該詞在詩詞中多喻指時間流逝或方向指引,如陸遊詩句“夜觀幹象舞鬥杓”,既寫實景又抒人生感懷。

網絡擴展解釋

“鬥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天文概念
    指北鬥七星的鬥柄部分,即第五至第七顆星(玉衡、開陽、搖光)。古人通過觀察鬥杓的指向判斷季節和時間,如“鬥杓東指”象征春季到來。

  2. 文化象征
    引申為“引導者”或“德高望重者”,常用于比喻社會、思想領域的領袖人物。例如章炳麟稱黃侃為“吾黨之鬥杓”,即贊譽其學術引領地位。


二、具體解析

  1. 天文功能

    • 北鬥七星中,鬥杓形似酒鬥之柄,與“鬥魁”(前四顆星)共同構成北鬥。
    • 古人以鬥杓方位确定時節,如《淮南子》記載“鬥杓為小歲”,《老殘遊記》描述“鬥杓又将東指”暗示歲月更替。
  2. 文學與曆史引用

    • 王安石詩句“先向天邊問鬥杓”借天文意象表達對天下春意的探尋。
    • 清代唐孫華以“鬥杓當代擅聲華”稱頌顧端文的聲望。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性命圭旨》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辭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拔授八字帆博揜不即不知颠倒成擒誠是騁足揣拟廚珍翠葆搓揉錯綜鬥抟鍛沼鳳倒鸾颠風馬牛鋒頭風羽紅繩系足黃花崗起義艦隊焦尾枯桐铿铮老壽連鴈陵堂鹿視魯肅埋單赧愧男中音铙鼙劈角兒平衡覺前家欽奉清顯虬髭曲惠羣居穴處囷簏筲桶勝絕生什涉淺社壝失魂喪魄實體蔬糲說得來死殺頌美桃園結義鐵面無私抟結王氣萬古千秋僞謬香油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