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rporeal]∶指不僅可觸知的而且是有形的
我們不能拿我們的思想和這種實體物質作比較
“思想”可以認為是一種活的、生長着的“結構”,雖然它并不具有實體的可觸知性
(2) [thing;material object]∶實際存在的物體
經濟實體
(1).真實的具體的東西。 晉 陸機 《浮雲賦》:“有輕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 柯靈 《團圓》:“她一向藐視艱苦,可那是個沒有實際内容的,影影綽綽的影子,現在才碰上了結結實實的艱苦的實體。”
(2).主體,要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昔 陸氏 《文賦》,號為曲盡,然汎論纖悉,而實體未該。”
(3).哲學上的一個概念。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認為變化着的事物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基礎,就是實體。唯心主義者所說的“精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者所說的“物質”都是這樣的實體。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所謂實體就是永遠運動着和發展着的物質。 宋 朱熹 《中庸章句》第一章題解:“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惟兩端疊用,遂成對立之象,於是可知所動所靜,所聚所散,為虛為實,為清為濁,皆取給於太和絪緼之實體。”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天道》:“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氣血心知,性之實體也。”
“實體”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以下是常見解釋:
哲學領域
指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具有不依賴主觀意識而存在的特性。例如亞裡士多德将“實體”定義為事物的本質存在形式,如一棵樹、一個人等具體個體哲學理論。
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
在數據庫、自然語言處理中,實體指可被唯一識别和操作的數據對象。例如:
法律與商業
指具有獨立法律地位或經濟行為的組織單位,例如:
日常用語
廣義指具體可感知的事物,與抽象概念相對,如“将計劃轉化為實體産品”。
擴展說明:該詞源自拉丁語“ens”(存在),強調客觀實在性。現代使用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元宇宙中的數字實體”指虛拟世界中的獨立存在對象,而“經濟實體”強調獨立運作能力。
實體(shí tǐ),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宀(mián)和一(yī),共有五個筆畫。它是一個多音字,常見的讀音有“shí tǐ”和“shí tang”。
實體起源于甲骨文,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漢字的古代寫法一般有大篆、小篆和隸書等。在大篆中,“實”字的形狀與現在相似,但其内部的“口”字部分則缺少了右上角的橫隔。而在小篆中,“實”字的形狀更加接近現在的樣子,帶有右上角的橫隔。
實體的繁體字為「實體」。
實體的古代寫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而後演變為大篆和小篆等古代字體。這些古代寫法在結構和筆畫上與現代漢字有一些差異。
1. 這個問題涉及到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之間的聯繫。
2. 我們需要考慮實體的特征以及其相互關系。
實體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許多詞語,例如:實體化、實體設計、實體模型等。
與實體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事物、物體、實物。
與實體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虛體、非實體、非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