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鬥、斛:量器,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形容微薄的俸祿。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别,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鬥斛之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主要形容微薄的俸祿或收入。以下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内容參考權威漢語詞典來源,确保專業性和準确性。
“鬥斛之祿”字面意思指以“鬥”和“斛”為計量單位的俸祿。“鬥”是古代容量單位,約等于十升;“斛”也是容量單位,一斛約等于五鬥或五十升。因此,該成語比喻數量極少的薪水或收入,常用于描述官員、文人或普通人的微薄生計,強調其謙卑或拮據的含義。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它常用來表達對低微收入的感慨或自嘲。
字義分解:
比喻含義: 該成語不僅指物質上的微薄收入,還隱含謙遜、淡泊名利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文學中,如唐宋詩詞,常被用來形容清貧官員或隱士的生活狀态,體現儒家“安貧樂道”的思想。例如,蘇轼在《赤壁賦》中類似表達,突顯對簡樸生活的推崇。
使用語境: “鬥斛之祿”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文本,如曆史記載、古典小說或成語詞典中。它強調客觀描述,而非貶義,常見于表達對低收入階層的同情或對清廉品德的贊美。
本解釋綜合《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确保内容可靠。《漢語大詞典》将“鬥斛之祿”定義為“形容俸祿微薄,收入甚少”,并指出其源自古代官制文化;《現代漢語詞典》則強調其比喻義在當代漢語中的延續性,用于形容任何微小的報酬。來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
“鬥斛之祿”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dǒu hú zhī lù,屬于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收入微薄的情況。
字詞釋義
出處與典故
出自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文中韓愈自述為謀生而離開親人,表達了對微薄俸祿的無奈與對親情的愧疚。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為“鬥升之祿”,均強調俸祿的微薄。該成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可引申為對低收入的自嘲或描述經濟拮據的狀态。
感情色彩
屬中性詞,無褒貶傾向,僅客觀描述收入狀況。
這一成語通過古代量器“鬥斛”的具象化表達,生動反映了古代底層官員或文人的經濟境遇,兼具文學性與曆史性。
白羶寶幡才觀蒼甿撤壞沉醉車遙遙村謡悼楚道路傳聞對掌颚骨訛作服賈凫鴨改節功蓋天地公塾公無渡河悍堅寒野蔛榮較可冀北錦工金李積陰沮毀開洋葷裡老力氣曆正賣租毛脈米汁摩頂拿糖鞶繡倩裝青陰雀兒腸肚人窮志不窮三頂拐三字省疾屍靈十日史撰收離聚散熟顆天棚蹄聲涕泗縱橫銅台瓦投石問路武敏物母相宜小司寇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