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塾的意思、公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塾的解釋

由地方或團體設立的塾館。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下》:“各鄉亦分設家塾、公塾,無論貧富皆習讀書習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塾”是漢語詞彙,指中國古代由地方或團體設立的民間教育機構,與私塾(家塾)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公塾是古代基層教育組織,由地方鄉紳、宗族或社會團體共同設立,旨在為更多階層的子弟提供教育機會,尤其注重普及基礎文化知識。例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到“各鄉分設家塾、公塾,無論貧富皆習讀書習藝”,體現了其社會普及性。

  2. 曆史背景
    公塾常見于明清至近代,尤其在鄉村地區承擔基礎教育職能,教學内容包括儒家經典、識字算術等。相較于家塾(私人設立,僅服務特定家族),公塾更具公共性和開放性。

  3. 語言結構

    • “公”指公共、集體屬性,強調非私人性質;
    • “塾”原指民間教育場所,後泛指學校。
  4. 例句與用法

    • “他們在公塾學習四書五經。”
    • “這所公塾由鄉民集資創辦,收費低廉。”
  5. 相關概念
    與“公學”(官方設立的學校)、“義學”(免費學堂)有部分重疊,但公塾更強調地方自治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塾的教學模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地方志或教育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塾

公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曆史背景。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詞語意思

公塾指的是古代的一種私人教學機構,承擔教育和培訓的功能。在中國古代,私塾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而公塾則是一種規模較大、由多位教師共同負責的學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塾的拆分部首為“八”和“土”,其中“八”表示數字,而“土”則表示土地。公塾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公塾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司徒·采人》一書中,意為公立的學校。後來,在宋朝的《爾雅》一書中,公塾的含義擴展為包括私立學校在内的教育機構。

繁體

公塾的繁體字為「公塾」,字形保持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革,公塾的古時候寫法為「公術」,字形中的「術」即為現代字形中的「塾」。

例句

1. 他的數學水平很高,畢業于一所名聲顯赫的公塾。

2. 公塾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子,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組詞

公塾常見的組詞有:公塾生(指在公塾學習的學生)、公塾教師(在公塾任教的教師)、公塾制度(公塾的組織管理規定)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公塾的近義詞可以是:私塾、書院。公塾的反義詞可以是:公立學校、國立學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