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摩頂放踵 ”。
(2).《法華經》謂 釋迦牟尼佛 以大6*法付囑大菩薩時,用右手摩其頂。後為佛教授戒傳法時的儀軌。《法華經·囑累品》:“ 釋迦牟尼佛 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 摩訶薩 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作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 唐 張南史 《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心。”《西遊記》第四十回:“感蒙 *********菩薩 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
(3).指受戒出家。 清 李漁 《憐香伴·香詠》:“貧尼少時也學拈毫,自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綺語了。”
(4).撫摩頭頂,以示喜愛。 清 吳偉業 《病中别孚令弟》詩之十:“挽鬚憐尚幼,摩頂喜堪狂。”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摩頂漢語 快速查詢。
摩頂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佛教徒以頭頂觸碰尊者(佛、高僧或經卷)的腳或地面,表達極度虔誠的敬意。
出處:
《漢語大詞典》釋為“以頭頂禮佛足”的敬禮方式,常見于佛經漢譯本。如《法華經》中“頭面禮足,摩頂受記”的儀式,象征佛法傳承與加持。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泛指用手輕撫頭部,多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憐愛或祝福。
出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此義項,例:“老人摩頂叮囑,依依惜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摩頂放踵”出自《孟子·盡心上》,形容為踐行理想不辭勞苦:“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摩頂”指磨損頭頂,“放踵”指磨破腳跟,喻自我犧牲精神。
來源:[戰國] 孟子. 《孟子》(中華書局點校本).
通過分層釋義與權威文獻溯源,可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文化深度。
“摩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涉及佛教儀軌、情感表達及成語引申義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傳法儀軌
源自《法華經》,指釋迦牟尼佛傳授佛法時,以右手撫摩菩薩頭頂,象征法脈傳承。這一儀式後來成為佛教授戒、傳法的固定儀軌。例如《西遊記》中,觀音為唐僧摩頂受戒的情節即源于此。
受戒出家
引申為通過摩頂儀式正式皈依佛門,如清代李漁作品中提到“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绮語”。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儀軌細節,可參考《法華經·囑累品》;現代引申義建議結合更多語料驗證。
半島棒客編隊表目畢剝别話不手部握補注巉崱稱藩熾肆重繭從理入口翠履厝念當鑪點燃凋荒風雨如晦賦裡付之東流貢祭好樣的後葉惠益徼恩痂查積沙成塔鋸匠龛燈可慘口筭來宜連環策龍角蔥馬化謾辭嘩說麻霞眉軒面試鳴骹木闆書鳥獸心硼酸偏愛屏帏貧突氣結容頭過身上典淑節叔末曙星私殊通印托根炜耀洗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