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後用以比喻進行試探。《新民晚報》1989.1.5:“安徽科技出版社‘投石問路’,去年秋冬該社出版了一本《人體攝影》畫冊,意外一炮打響。”
“投石問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次解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擲石子探測動靜,以判斷前方是否存在危險或阻礙。例如《三俠五義》中描述俠客行動時“取石子抛下,側耳細聽”。
比喻義
後引申為在采取行動前,通過試探性手段了解情況或對方意圖,避免盲目行動。例如商業談判前通過非正式渠道釋放信息,觀察對方反應。
該成語未見于早期典籍,主要形成于明清小說(如《三俠五義》《施公案》),反映古代行軍、偵查的實踐經驗,後經口語傳播定型為成語。
“投石問路”既保留了古代偵察行動的具體場景,又演變為廣泛應用的策略性隱喻,強調“試探-反饋-決策”的智慧邏輯。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含義相近但目的相反的詞彙混淆。
《投石問路》是一個成語,意指遇到困難時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或向對方提出問題,以便解決問題或尋找出路。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面對困境時積極主動地請教他人,尋找解決辦法的行為。
《投石問路》由三個部分組成:投、石和問路。
「投」字意為扔、抛,是一個動作,概念是主動尋求。此字部首為「扌」,筆劃4。
「石」字表示石頭,象征困難和障礙,擋、躺。此字部首為「石」,筆劃5。
「問路」指向他人請教或探詢解決困境的方法。其中「問」字,部首為「口」,筆劃4,「路」字,部首為「足」,筆劃7。
《投石問路》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趙國将領李牧在抵抗秦國的戰争中,面對秦軍強大的攻勢,采用戰略性的撤退,并順道向一個農民交代情況并詢問如何打敗秦軍的故事。
《投石問路》的繁體寫法為「投石問路」。
《投石問路》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投石問路」,與現代稍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問」的古字形上,由「門」形狀的「聞」演變而來。
他遇到困難後,懂得《投石問路》的道理,主動向前輩請教,最終成功找到解決方法。
投其所好、石破驚天、問心無愧。
取經問道、借勢成名。
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