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節的意思、改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節的解釋

(1).改變節操。《孔子家語·在厄》:“﹝ 子貢 ﹞入問 孔子 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雁門太守行》:“ 渙 ( 王渙 )少好俠,尚氣力,數通輕剽少年。晚改節博學,通於法律。”《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幸得 娟娟 小姐是個貞烈之女,截髮自誓,不肯改節。 白長吉 強他不過,隻得原嫁與 遐叔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或以告 崔 。 崔 訝其改節,而亦未之奇也。”

(2).更換季節。 漢 張衡 《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疊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藝文類聚》卷三四引 三國 魏 曹丕 《******賦》:“去秋兮就冬,改節兮時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改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改變節操
    指個人或團體因外界壓力、利益誘惑等原因,放棄原有的立場、信仰或原則。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既有中性描述,也含貶義。例如:

    • 《孔子家語》中子貢問孔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 唐代王渙年輕時好俠義,晚年“改節博學,通于法律”。
    •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負面評價,如“政客改節投敵”“商人改節牟利”。
  2. 更換季節
    此義項多見于古文,描述季節更替。例如:

    • 漢張衡《東京賦》中“春秋改節,四時疊代”。
    • 三國曹丕《寡婦賦》提及“改節兮時寒”。

二、用法與演變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如《醒世恒言》《三國志》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節這個詞的意思:改節是指改變原先的節日習俗或慶祝方式。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群體放棄原有的傳統方式,采取新的方式慶祝或紀念某個節日。 拆分部首和筆畫:改節的拆分部首是曰(日)和攵(方向);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來源:改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沒有确切的出處。它可能是在某個時期由人們逐漸形成的口頭語,用于表示改變原有的節日慶祝方式。 繁體:改節的繁體字為「改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資料,在古代,改節的字寫作「改節」或「改節日」,整體上和現代字體差别不大。 例句: 1. 公司決定改節,不再舉辦傳統的年會。 2. 他們通過改節,希望能夠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 組詞:改變、節日、慶祝、方式、紀念、傳統 近義詞:改革、變革、創新 反義詞:保持、堅持、遵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