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節的意思、改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節的解釋

(1).改變節操。《孔子家語·在厄》:“﹝ 子貢 ﹞入問 孔子 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雁門太守行》:“ 渙 ( 王渙 )少好俠,尚氣力,數通輕剽少年。晚改節博學,通於法律。”《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幸得 娟娟 小姐是個貞烈之女,截髮自誓,不肯改節。 白長吉 強他不過,隻得原嫁與 遐叔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或以告 崔 。 崔 訝其改節,而亦未之奇也。”

(2).更換季節。 漢 張衡 《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疊代,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藝文類聚》卷三四引 三國 魏 曹丕 《******賦》:“去秋兮就冬,改節兮時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節”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人格品行的轉變 指改變原有的節操或志向,多含貶義。常見于描述人物因外部壓力或利益誘惑而違背初心,例如《後漢書·周舉傳》中“君子改節,猶虎豹紋變”,強調品性變化如同猛獸斑紋改變般不可逆。

二、自然時序的變遷 指季節或節令的更替。此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如《禮記·月令》注疏“陰陽改節,四時疊代”,體現古人觀察自然規律的哲學思維。

現代語境中,“改節”更傾向第一層含義,常用于評價曆史人物或社會現象,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為“改變節操,多指變節”。該詞蘊含中華文化對氣節、操守的價值判斷,具有鮮明的倫理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改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改變節操
    指個人或團體因外界壓力、利益誘惑等原因,放棄原有的立場、信仰或原則。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既有中性描述,也含貶義。例如:

    • 《孔子家語》中子貢問孔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 唐代王渙年輕時好俠義,晚年“改節博學,通于法律”。
    •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負面評價,如“政客改節投敵”“商人改節牟利”。
  2. 更換季節
    此義項多見于古文,描述季節更替。例如:

    • 漢張衡《東京賦》中“春秋改節,四時疊代”。
    • 三國曹丕《寡婦賦》提及“改節兮時寒”。

二、用法與演變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如《醒世恒言》《三國志》等)。

别人正在浏覽...

隘絕案據奧德賽遍地開花彬彬播名承舍遲數春律從姊翠瓜待待兒丹青不渝底靖豆嘴兒二重唱放教腹面高羽宮奇歸過汗夾黑茫茫黑錢河隴回睇晦晦靧沐會員霍霍監護接煞伎苛金鈎子眷寄恐愒括率髺頭拉伸雷渚六駁馬嚼子髦頭牧羊臣碰手篇冊憑吊清深覃研如拾地芥搔耙少私寡欲疏糲隨份子體調土頭土腦五羖閑嗑牙嚣鄙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