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的意思、董正的詳細解釋
董正的解釋
監督糾正;督察整頓。《書·周官》:“六服羣辟,罔不承德,歸于 宗周 ,董正治官。”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光武 都 洛陽 以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明 何景明 《内篇十四》:“司法者,人之司命也,發奸糾邪,董正弼善,司法是據。”
詞語分解
- 董的解釋 董 ǒ 監督管理:董統。董督。董正(督察糾正)。董理。董事(某些企業、學校的資産所有者推舉出來代表自己監督和主持業務的人)。董其成。 正:“餘将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 姓。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董正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董正(dǒng zhèng)為動詞,指監督糾正、督察整頓,強調通過權威性的監督使事物歸于正軌。該詞屬書面用語,多用于正式語境。
二、詞源與曆史用法
-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 《後漢書·岑晊傳》載:“褒善糾違,肅清朝府,” 其中“糾違”即含“董正”之意,體現監察職能。
- 《周禮·天官》中“設官分職,以為民極”的制度設計,隱含官員需“董正”職守的職責。
-
語義演變
由“董”(監督管理)與“正”(糾正、規範)複合而成,自漢代起沿用,常見于公文與史書,如“董正百官,以肅綱紀”。
三、現代規範用法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确釋義為“監督糾正”,例:“上級部門需董正下屬機構的執行偏差。”
- 《漢語大詞典》指出其具權威性與強制性,多用于行政、司法等嚴肅場景。
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線上版本可參考“漢典”等平台,但鍊接可能變動,故未附。)
網絡擴展解釋
“董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ǒng zhèng,其核心含義是監督糾正、督察整頓,多用于正式或官方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監督糾正:指對事務或行為進行監察并修正偏差,強調權威性的督導作用。
- 督察整頓:側重于通過檢查和管理來規範秩序,常見于古代官制或法律文獻中。
2.引證與曆史來源
- 最早見于《尚書·周官》:“董正治官”,指官員需通過監督來維護治理秩序。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提到“董正京畿”,指對都城區域的監管和治理。
- 明代何景明進一步将其與司法結合,說明其在規範社會行為中的重要性。
3.現代應用
- 在現代法律或公共事務中,該詞仍保留監督、糾偏的語義。例如,媒體報道中曾出現“董正相關制度”的表述,指向政策執行的監管。
4.注意區分
- 與人名區分:需注意“董正”可能作為人名使用(如律師董正偉),與詞語本身無直接關聯。
- 與成語混淆:部分來源(如)誤将其歸為成語,實為普通詞語,無特定故事來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尚書》《水經注》等典籍,或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來源、4)。
别人正在浏覽...
巴巴劫劫稗糲白日賊崩喪長材小試充耳不聞刺打詞理慈忍竄匿得勁電矚斷置販貿豐裁負地矜才藁街歸并歸勘火盡灰冷箭竿堅峻茭白交互稷蜂社鼠擊戛罽裘廐副決斷如流絶勝伉健獵較滿城風雨納訪峭崿情禱去掉确撞逡廵區宙衽服忍氣吞聲日兄三刑時治稅錢死終桃花雪填然田師貼出剃頭團蒲吞聲忍淚玩人喪德物聽銜绁小花面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