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争奪獵物。《孟子·萬章下》:“ 孔子 之仕於 魯 也, 魯 人獵較, 孔子 亦獵較。” 趙岐 注:“獵較者,田獵相較奪禽獸,得之以祭,時俗所尚,以為吉祥。 孔子 不違而從之,所以小同於世也。”後因以表示和衆隨俗。 唐 韓愈 《答柳柳州食蝦蟆》詩:“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 宋 王安石 《招丁元珍》詩:“畫墁聊取食,獵較久隨時。”
(2).泛指打獵。《水浒傳》第十一回:“ 林沖 答道:‘每日隻在郊外獵較樂情。’”
“獵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獵較”讀作liè jiào,核心含義為“争奪獵物”,常用來比喻人們在權力、地位或利益上的激烈競争。該詞最初源于古代狩獵活動,後逐漸引申出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古代祭祀風俗
根據《孟子·萬章下》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獵較”習俗:通過田獵争奪獵物,用于祭祀,以求吉祥。孔子雖不認同此俗,但仍隨衆參與,體現“和衆隨俗”的态度。唐代韓愈詩句“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也反映了這一背景。
泛指打獵活動
在文學作品中,“獵較”也指代普通狩獵行為。如《水浒傳》第十一回中,林沖提到“每日隻在郊外獵較樂情”,即描述日常打獵的閑適生活。
當代語境中,“獵較”多用于比喻激烈競争,尤其強調争奪過程中的對抗性,例如職場、商業等領域的角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水浒傳》及唐宋詩詞相關篇章。
《獵較》一詞是中文詞彙,常用于形容人們追求卓越、追求更高層次的競争與對抗。這個詞的使用包含着對刺激、挑戰和進步的渴望。
《獵較》的部首是犭(羊旁),它表示與獵牲有關的含義。這個詞一共有9個筆畫,每個筆畫指的是書寫一個字需要畫的基本線條。
《獵較》一詞的出處不詳,但可以推測其與狩獵有關。在古代漢字中,這個詞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寫法,如「歷較」或「獵較」。
1. 他們不滿足于平庸的成就,一直在獵較上追求更高的境界。
2. 這場比賽讓選手們展示出他們的獵較精神,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 獵手:指擅長狩獵或追求卓越的人。
- 較量:指兩個或多個人、事物之間的競争、對抗或比較。
競争、對抗、比拼、争鬥
合作、共赢、和諧、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