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動員令的意思、動員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動員令的解釋

[mobilization order] 發動人們參加某項活動或積極投入備戰的命令,言辭富有鼓動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動員令是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政府首腦依法發布的,在全國或局部地區調動人力、物力資源以應對緊急狀态(如戰争、重大災害)的強制性命令。其核心含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核心釋義

  1. 法律強制性

    動員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規定,一經發布,相關機構、組織及公民必須依法執行,承擔特定國防勤務或物資征用義務。其本質是國家緊急權力的行使,旨在快速集中資源應對危機。

  2. 構成要素解析

    • “動員”:指将國家或社會的潛在力量(軍事、經濟、人力等)轉化為實際應對能力的過程。
    • “令”:體現其作為國家強制指令的屬性,區别于普通行政通知。

      例如《現代漢語詞典》明确其“特指國家發動群衆參加國家建設或戰争時發布的命令”。

二、法律特征與分類

  1. 發布主體與程式

    根據中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決定全國總動員/局部動員,國家主席據此發布動員令(《憲法》第六十七條、第八十條)。緊急狀态下可由國務院依法先行啟動部分動員措施。

  2. 主要類型

    • 武裝力量動員令:征召預備役人員轉入現役,擴充作戰部隊。
    • 物資動員令:對民用設施、交通工具、醫療資源實施統一調配。
    • 經濟動員令:将工業生産能力轉向戰時需求,如《國防動員法》規定的“民用資源征用與改造”。

三、曆史背景與權威定義

動員令概念源于近代民族國家戰争實踐。中國最早的成文動員令可追溯至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關于大總統宣告開戰的條款。現行定義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為準:“國家為進行戰争而采取由平時狀态轉入戰時狀态的命令”,強調其戰争應對的核心功能。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2010年施行)
  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動員令是政府或軍隊發布的正式命令,旨在動員人力、物力以應對特定任務或局勢。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動員令指通過權威機構(如政府、軍隊)發布的通告,要求集中力量共同行動,通常用于戰争、重大危機或國家緊急狀态。其核心特點是鼓動性和強制性,例如中國憲法規定國家主席可依法發布動員令。

二、核心特征

  1. 發布主體:多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或軍事部門,如中國需經全國人大或常委會決定後由國家主席籤署。
  2. 適用範圍:包括全國總動員(全面戰争)和局部動員(地區性任務)。
  3. 法律效力:被動員人員及物資必須服從調配,違者可能面臨刑事處罰或軍法制裁。

三、應用場景

四、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與普通行政命令不同,動員令具有戰時屬性,需通過法定程式啟動,且涉及國家機器全面協調。例如,台灣地區需由“總統”核定、國防部頒布實施。

如需更完整的法律條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憲法文本或政府公告。

别人正在浏覽...

寶源局八正蔡莽純合體盜香掉三寸舌對命幡虹工銀官賣咕噜鼓吻奮爪黃金印桓山鳥花雨胡摟虎門條約醬豆畿丞絶手開心顔課績科頭赤足孔雀東南飛燎如觀火立眉豎眼靈猋靈棗溜須拍馬掠人之美潞琴露天通事馬槟榔麻沙南直盤停錢點牆立遷幸傾耳清話缺逸曲突移薪取轄投井熱戰塞人三法擅興律申暢神射雙重人格吮墨鎖梁燤焥跳財神條格枉結烏黑黑效駕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