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曲突徙薪 ”。
“曲突移薪”是成語“曲突徙薪”的變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比喻事先采取措施以預防災禍。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漢書·霍光傳》:
有客人見主人家煙囪筆直且竈旁堆滿柴草,建議“曲突徙薪”以防火災,主人未采納。後果然失火,救火者被奉為上賓,而最初提建議者未被感謝。時人感歎:“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曲突徙薪”是标準寫法(“徙”意為遷移),而“曲突移薪”屬于同義替換,現代使用中以“曲突徙薪”為主流。
小提示:該成語與“焦頭爛額”常成對出現,前者指預防,後者指事後補救,形成鮮明對比。
曲突移薪是一個成語,意為采取非常手段來對付棘手的問題,即曲線救國。通常指在處理困難或危急的局勢時,采用一些以外的方法,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曲突移薪由曲、突、移和薪四個字組成。
-曲: 部首為曲,共5筆。
-突: 部首為穴,共8筆。
-移: 部首為禾,共11筆。
-薪: 部首為艹,共16筆。
《曲突移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文帝紀》,形容漢文帝劉恒上位時,采用點将制度,以曲突之舉取得皇位繼承權。後來成為用以形容采取非常手段解決危機的行為。
繁體中,曲突移薪的寫法是:曲突移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曲突移薪的字形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但整體結構依然相似。
1. 在金融危機中,政府采取了曲突移薪的措施,成功保護了全國經濟的穩定。
2. 面對棘手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曲突移薪的思維,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法。
曲線, 突如其來, 移動, 薪水。
曲徑通幽、出奇制勝、變招換道。
正面對抗、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