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寶源局的意思、寶源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寶源局的解釋

明 清 時管理鑄造錢币的官署。 元 末 至正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 朱元璋 于 應天府 設寶源局,掌管鑄錢之事。至 明 洪武 元年(公元1368年),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同鑄“ 洪武 通寶”錢,并禁止私人鑄錢。 清 承其制,以寶泉局屬戶部,寶源局屬工部。參閱《續文獻通考·錢币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寶源局是中國明清兩代重要的官方鑄币機構,其名稱與職能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史料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寶源局(Bǎo Yuán Jú)

指明清時期由中央工部直接管轄的國家鑄币局,主要負責鑄造流通銅錢(制錢)及部分貴金屬貨币。“寶源”意為“財貨之源”,凸顯其掌管國家貨币鑄造的核心職能。《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明清工部所屬掌管鑄錢的機構。”


二、曆史沿革與職能

  1. 設立背景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設于南京,隸屬工部,與隸屬戶部的“寶泉局”并立,形成中央鑄币雙軌制。清代沿襲此制,順治元年(1644年)于北京設寶源局。

  2. 核心職責

    • 鑄造年號錢: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标準制錢;
    • 監管錢币成色、重量,确保符合官方标準;
    • 協調地方鑄局(如各省“寶×局”)的生産規範。
  3. 機構演變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寶源局因機制銅元興起被裁撤,職能并入“度支部造币總廠”,标志傳統鑄錢體系終結。


三、文化影響與文獻記載


四、學術定位

寶源局作為封建國家貨币經濟制度的核心執行機構,其命名融合“寶貨”“財源”的漢語意象,反映了傳統社會對貨币權力的制度設計。其曆史存在印證了中國古代金屬鑄币體系的官營化特征,是研究明清財政史的關鍵載體。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清史稿·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彭信威《中國貨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年。

: 丁福保《曆代古錢圖說》,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 《明史·職官志一》,卷七十二。

: 《欽定大清會典·工部》,光緒朝刻本。

: 萬明《明代賦役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網絡擴展解釋

寶源局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鑄币機構,其職能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設立寶源局,掌管鑄錢事務。
  2. 明代發展:
    • 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頒布錢制,除京師寶源局外,各省增設寶泉局,共同鑄造“洪武通寶”。
    •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工部下設北京寶源局,與隸屬戶部的寶泉局分工協作。
  3. 清代延續:承襲明制,寶源局仍隸屬工部,負責鑄造銅錢,而寶泉局改屬戶部。

二、職能與特點

三、機構地位 明代寶源局與寶泉局并立,清代則形成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的雙軌鑄币體系,體現財政分工。

寶源局是明清貨币體系的重要組成,其曆史跨度長、職能明确,對研究古代金融制度具有關鍵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行賓阼骖驔朝鷄遲利酬賀淬浴大行人诋短頂上巢販私覆鹿遺蕉龜溺櫃身過失鴻俦鶴侶黃花節灰氣江淹筆肩輿殲殒計不旋跬解和禁坊靜譚金融資本計窮慮極九華帳觖怅抗殿寬疏袴筒拉長匳贈零蛋鸾液沒是處秘重撇烈乾巴利脆千眠起躄青蛇劬勩上谳實力派水箱姝顔四海波靜四垣素退夙夕天聚童星偷用頹塌吐音鹹杬子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