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ar root]∶耳廓的根端
(2) [the ear] 〈方〉∶耳
耳根前
(1).耳朵的根部。亦指耳朵。 唐 白居易 《琴酒》詩:“耳根得所琴初暢,心地忘機酒半酣。” 宋 蘇轼 《與梁左藏會飲傅國博家》詩:“試教長笛傍耳根,一聲吹裂堦前石。”《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蔣震卿 見問着這話,自覺先前失言,耳根通紅。”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羿 想着,覺得慚愧,兩頰連耳根都熱起來。” 巴金 《将軍集·幽靈》:“妻埋下頭,過了片刻忽然低聲說,聲音有些顫抖,連耳根也紅了。”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 虎妞 堵着爸爸的耳根子吹噓, 劉四爺 對 祥子 笑了笑。”
(2).佛教語。六根之一。指對聲境而生耳識者。《楞嚴經》卷三:“耳根勞故,頭中作聲。” 唐 雍陶 《安國寺贈廣宣上人》詩:“今來合掌聽師語,一似敲冰清耳根。” 清 龔自珍 《五重證義》:“又 ********* 用耳根, 香積佛 衆香世界用鼻根, 智者大師 用意根,即是六根真常之證。”參見“ 六根 ”。
(3).指綴在鞋跟上的帶片。 郭沫若 《瓶》詩之一:“她那 蜀 錦的上衣,青羅的短裙,碧綠的絨線鞋兒上着耳根,這些都還在我如鏡的腦中馳騁。”
“耳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位置與結構
耳根指耳垂與面部交界的部位,即耳廓(外耳)與頭部連接的根部。具體位于耳垂最下方靠近臉頰處,内部連接耳道,下方靠近腮腺區域。
功能
主要起固定耳廓的作用,同時包含脂肪組織及重要神經(如迷走神經分支),若受損可能引發頭痛、耳鳴等症狀。
指代耳朵本身
方言中常将“耳根”等同于耳朵,例如“耳根清淨”表示耳邊安靜無雜音。
比喻用法
在少數語境中可引申為“思想基礎”或“立場”,如“耳根正”形容人價值觀正确,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耳根部位易受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炎症影響,出現紅腫、疼痛時需及時就醫,常用藥物包括甲钴胺片、阿莫西林等。日常需注意局部清潔,避免感染。
如需更詳細醫學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6、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