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塵。《敦煌變文彙錄·伍子胥變文(乙)》:“ 燕山 勒頌知何日,冒染蓬塵雙鬢秋。” 章炳麟 《新方言·釋地》:“今 浙江 謂塵為蓬塵。”甬劇《兩兄弟》:“除非是大海洋中起蓬塵。”
“蓬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字面含義
指灰塵或飛揚的塵土,尤其在浙江方言中使用。例如甬劇《兩兄弟》中的台詞:“除非是大海洋中起蓬塵”,即用誇張手法表達不可能發生的事。
語源與文獻依據
方言與用法
在浙江地區,“蓬塵”常用于口語,如例句“有空就撣一下蓬塵”,指清理灰塵的日常動作。
部分資料提到“蓬塵”可比喻人或事物失去純潔性(如品德沾染污點),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個别語境下的引申義。
“蓬塵”的核心含義為塵土,屬于方言詞彙,常見于文學或口語表達。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敦煌變文彙錄》或章炳麟的方言研究。
《蓬塵》是漢語詞彙,意為一種飛散漂浮的塵土或灰塵。它常被用來形容塵土飛揚、灰塵落在物體上的景象。
《蓬塵》的首字是草字頭,部首是“艹”(草字頭)。它的右邊部分則是“分”,屬于“刀”字旁部首。總共包含18個筆畫。
《蓬塵》的來源可追溯到《周易·系辭上》中的《彖》篇:“蓬松則不富也,蓬蕪則不華也。”在這裡,“蓬”指的是生長茂盛的雜草,這裡引申為塵土或灰塵。
在繁體字中,“蓬塵”保持了相同的字形,“蓬”和“塵”的結構沒有變化。
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古時候對于“蓬塵”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目前并未發現與現代寫法有本質區别的古代寫法。
1. 風起時,萬物都被蓬塵掩蓋。
2. 長年無人居住的房子已經被蓬塵所覆蓋。
3. 路上行人如蟻,踩動的都是蓬塵。
1. 蓬勃:形容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樣子。
2. 草蓬:指生長茂盛、繁密的草叢。
3. 蓬亂:形容雜亂無章、毫無秩序。
近義詞:塵土、灰塵
反義詞:清潔、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