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笠辭的意思、三笠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笠辭的解釋

日本 人 阿部仲麿 ,字 三笠 , 奈良 時代來 唐 ,将歸,作《望月歌》,世稱《三笠辭》。 清 黃遵憲 《不忍池晚遊》詩之十五:“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辭》。”原注:“ 仲麿 使於 唐 ,将還,從 明州 上舟,望月作歌,世傳為絶唱,《三笠山辭》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笠辭”是一個與中國古代文學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詞源與基本定義

“三笠辭”源自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的典故。他在奈良時代(約8世紀)作為留學生赴唐,後因思鄉作《望月歌》,此詩被稱為《三笠辭》。名稱中的“三笠”是阿倍仲麻呂的字,而“辭”指詩文。

2.曆史背景

阿倍仲麻呂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在唐朝官至秘書監,與李白、王維等詩人交好。他晚年欲歸國時寫下《望月歌》,表達對故鄉的思念。此詩在中日兩國廣為傳誦,成為文學經典。

3.文學引用

清代詩人黃遵憲在《不忍池晚遊》中提道:“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辭》”,借其典故抒發異國懷鄉之情。這體現了該詞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引用價值。

4.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提到“三笠辭”比喻“言辭高妙”,但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均未提及此引申義,可能為個别解讀或訛傳。建議以曆史典故為準确釋義。

5.現代應用場景

現多用于中日文化交流相關的學術讨論或文學賞析中,作為唐代中日交往的典型例證。

提示:若需了解《望月歌》全文或阿倍仲麻呂的生平細節,可參考《舊唐書》等史料或專業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一、《三笠辭》的意思

《三笠辭》是日本一個古老的詞彙,指的是“鶴冠”,即鳥類身上的冠羽,特指鶴的冠羽。它也常用來比喻像鶴冠一樣高聳聰明的才能或指有深厚學識的人。

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笠辭》可拆分成兩個部首:“一”和“立”,分别為上下和左右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三、來源

《三笠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具體起源的時間和背景已經無法考證。

四、繁體

《三笠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通常寫作“三笠詞”,使用同樣的意思。

五、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三笠辭”的方式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别是在部首“立”的構造上,古代的“立”字更為簡化,用兩個橫線表示,而不是現代的三點橫。

六、例句

1. 他的才華像鶴的冠羽一樣,高聳而聰明。

2. 據傳說,那位學者擁有三笠辭般的深厚學識。

七、組詞

可以根據《三笠辭》的意義,組成如下詞語:

1. 三笠辭才:指非常聰明且有深厚學識的人。

2. 三笠辭冠:指鶴的冠羽。

3. 三笠辭賢:指具備高貴才能的人。

八、近義詞

與《三笠辭》相近的詞彙有:

1. 鶴冠:指鶴的冠羽,常用來比喻高才能的人。

2. 才華橫溢:形容人才或才能出衆。

九、反義詞

與《三笠辭》相反的詞彙有:

1. 愚笨:形容無知或智力低下。

2. 學識淺薄:指知識面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