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國的意思、雠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國的解釋

敵國。《左傳·哀公八年》:“君子違,不適讎國。”《戰國策·秦策三》:“因天下之力,伐讎國之 齊 ……除萬世之害,此 燕 之長利,而君之大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詞源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雠”在甲骨文中為“”,象形兩人對答之态,《說文解字》釋作“猶也”,本義為應答。後衍生出“仇敵”義項,段玉裁注《說文》強調“雠者,仇之假借字”,表明其與“仇”的語義關聯。在《詩經·邶風·谷風》中“反以我為雠”,即用此引申義。

二、複合詞構成分析

“雠國”屬偏正結構,“雠”作定語修飾“國”。參照《漢語大詞典》釋義體系,“雠”在此語境中取“敵對”義項,故“雠國”即指存在敵對關系的國家。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左傳·哀公元年》載“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失雠而長寇仇”,其中“雠”即指敵國關系。

三、曆時語義演變

該詞在漢代仍保留原義,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引伍子胥言:“越王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後必悔之。”司馬貞索隱:“越非雠國,而子胥勸滅。”至明清時期漸被“敵國”“寇仇”等詞取代,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

四、特殊語境延伸

需注意在特定曆史文本中,“雠國”可能隱含“負有血仇之國”的深層語義,如宋代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宋金關系時,有“父母雠國,義不共天”的表述,此處強調世代累積的國仇家恨。

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左丘明《左傳》
  5. 司馬遷《史記》

網絡擴展解釋

“雠國”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屬于古漢語用法。根據字義拆解分析:

  1. “雠”的含義
    該字讀作chóu,古同“仇”,本義為“應答”(如《說文解字》),後引申為:

    • 仇敵、怨恨(如“仇雠”連用);
    • 校對、核對(如“校雠”指校對文字)。
  2. “雠國”的可能解釋

    • 敵對國家:若“雠”取“仇敵”義,則“雠國”可理解為敵對的國家,類似于“敵國”。例如史書中“與雠國對峙”的表述。
    • 校勘國典:若“雠”取“校對”義,則可能指對國家典籍的校訂,但此用法罕見,更常見的表述是“校雠”或“雠校”。
  3. 需注意的關聯詞
    用戶可能混淆了“雠國”與“仇國”。例如三國時期谯周《仇國論》讨論小國與大國相處之道,此處“仇國”指“相敵對的國家”。

建議:由于該詞缺乏明确的典籍用例,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含義,或确認是否為“仇國”“校雠”等相近詞的誤寫。若涉及古籍,可補充原文段落以便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阿基米德螺線白酦薄層鞭凳鼻鼻齉齉秉權膑腳蠶市澄心紙池閣催化劑答臘鼓防輔繁衍發燭豐植覆沓歌摺狗氣殺貫世鹳子鬼目海匪侯史黃金蟬昏庸膠牙饧截趾適屦積李勁歌吉兇未蔔虀糟勞勉蒙瞍面光南榻弄小毗沙遒婉起兇榮燕肉竹三脔煽搖沈耽生炒熱賣失得時方熟搗疏禁歲調讨掩鐵錫通文妥怗望獲違誤蝸醢遐畿銷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