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繩索。《莊子·骈拇》:“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淮南子·說林訓》:“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纆索。” 唐 柳宗元 《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 宗元 以罪大擯廢,居小州,與囚徒為朋,行則若帶纆索,處則若關桎梏。”
“纆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纆索”指繩索,特指由兩股或更多股線繩合編而成的粗繩。其核心含義與“纆”字相關,“纆”本義為合股的繩索,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纆索”是古代對合編繩索的專稱,既指實物,也可作抽象比喻。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唐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莊子》《淮南子》等原典。
《纆索》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以強力逼迫他人給予所需之物。
《纆索》的部首是纟(纟是“糸”的異體字),總筆畫數為10。
《纆索》源自古漢字,最早見于《孽海花》:“須臾崖前間險雜,倚峰纆索百丈長。”繁體字為「纆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纆索》的古代寫法是「纆索」。
他使用各種手段對别人進行纆索,以獲取更多的金錢。
纆扉、纆困、纆壓、纆心。
勒索、敲詐、威脅。
贊賞、回饋、奉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