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約的意思、戒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約的解釋

(1).如戒約束。 宋 範仲淹 《與中舍書》:“諸骨肉各安吉,相次專差人去存問也,互相戒約,勿煩州縣。”

(2).戒律。 明 李贽 《豫約·早晚禮儀》:“寧可無人守塔,不可容一不守戒約之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結構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曆史應用及文化内涵三個層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戒”本義為防備、警惕(《說文解字》釋作“警也”),引申為約束行為的規範;“約”指通過協商确立的條款(《爾雅》注為“束也”)。二字組合後,特指具有道德約束力的規約,常見于宗教儀軌或團體規章中。例如佛教《四分律》中“戒約清淨”即強調修行者需共同遵守的持戒約定。

  2. 曆史語義演變

    宋代文獻《朱子語類》已有“立戒約以束子弟”的記載,此處指家族内部制定的行為規範。明清時期白話小說如《醒世恒言》中,“焚香立戒約”場景,則突顯其儀式化特征。近現代多用于描述組織内部具有強制性的紀律條款,如《民國幫會史》提及的“堂口戒約”。

  3. 應用場景特征

    與普通契約相比,戒約更強調單方面的義務承擔,如道教全真派《重陽立教十五論》中的修行戒約。其約束力往往源自精神信仰而非法律強制,常見于宗教團體、秘密會社等特殊群體,具有身份認同的象征意義。

  4. 近義詞辨析

    與“盟約”側重雙方協定不同(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戒約側重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規範;與“戒律”相比(《佛學大辭典》),戒約更強調書面化、具體化的條款形式。

主要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任繼愈《宗教大辭典》、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戒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自我約束與告誡
    指通過戒律或規定來警示自己遵守規範,強調主動約束行為。例如宋代範仲淹在書信中提到“互相戒約,勿煩州縣”,體現家族成員間的自我約束。

  2. 具體的戒律或規定
    作為名詞時,可指代明确的規章制度,如明代李贽在《豫約》中強調僧人需遵守“戒約”,否則不可容留。

二、字義拆解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通過内在規範或外部規定實現自律,如宗教戒律、家族規約等。古詩文中也可見其使用,如《蘇幕遮·玉爐中》提到“功行十分憑戒約”,強調修行需依規而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5、6中的古籍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挨鬥鞍鞽鮑老兒鞭子别論避患畢婚嫁筆師布信長息侈志楚酷谠辭遞衣貳辭訪命杠首垢染毫無疑問簧言麾日護衣江月檢脩浄泚警遒科籍老态龍鐘靈棚露桁邏兵妙姬末席清便求配人才濟濟人亡家破睿敏散民三拳兩腳傘檐散衍善藴攝祚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碩士數以萬計蜀雓四禁肅布投笏湍洑妄心卧牀物外夏蟲朝菌下沐鄉下仙篇小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