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惡人的意思、惡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惡人的解釋

(1) [evil person;vile creature]∶品質惡劣的人

惡人先告狀

(2) [ugly person]∶相貌丑陋的人

詳細解釋

(1).壞人。《易·睽》:“見惡人,無咎。” 漢 揚雄 《法言·修身》:“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慕賢》:“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兒女英雄傳》第三回:“照這樣講起來,豈不是好人也不得好報,惡人也不得好報,天下人都不必苦苦的作好人了?”

(2).形貌丑陋的人。《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趙岐 注:“惡人,丑類者也。”《呂氏春秋·遇合》:“ 陳 有惡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廣顔,色如浹赬。”

(3).遇事不肯行方便而執意為難人的人。《水浒傳》第二二回:“ 朱仝 説:‘既然兄弟這般説了,我沒來由做甚麼惡人。’” 王西彥 《一個小人物的憤怒》:“作母親的做了一通惡人之後,照例又輪到作父親的來做一通好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惡人(è rén)是漢語中具有明确道德評價色彩的複合詞,由形容詞性語素“惡”與名詞性語素“人”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1. 本義與引申

    其本義指“品行敗壞、為非作歹之人”,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惡人必侮其師”即強調道德層面的負面特質。在引申用法中,也可指代“外貌兇悍或性情乖戾者”,如《醒世恒言》描述“惡人自有惡人磨”,體現社會對行為暴戾者的批判。

  2. 詞性特征

    作名詞時含強烈貶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例如“懲治惡人”中的對象明确為違法者,而“刀子嘴惡人心”則可能暗含外剛内柔的複雜評價(參考《現代漢語分類詞典》)。

  3.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如“歹徒”“兇徒”側重行為危害性,“奸佞”“佞人”偏重心術不正;反義詞則包括“善人”“仁者”等褒義詞彙(《漢語同義詞反義詞詞典》)。

  4. 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文化中,“惡人”常與“因果報應”觀念關聯,如佛教典籍《法句經》所述“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強調道德審判的必然性。民俗語境中,“惡人”形象亦被用于警示教化,如民間諺語“惡人先告狀”反映社會對虛僞行為的諷刺(《中華諺語大辭典》)。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自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惡人”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1. 基本含義
    指品質惡劣、心腸惡毒的人,與“善人”相對。例如成語“惡人先告狀”即形容作惡者反而搶先誣告他人。
    古代文獻中,《孟子》提到“不與惡人言”,《易經》亦用“見惡人”比喻面對負面事物時的處理态度。

  2. 道德與行為特征

    • 明知故犯:惡人并非缺乏道德判斷,而是故意作惡,例如恩将仇報、倒打一耙。
    • 無底線性:部分惡人可能比普通壞人更兇殘,甚至“無法無天”,毫無道德或法律約束。
  3. 其他含義

    • 相貌丑陋:在古漢語中,“惡人”偶指外貌丑陋者,但此用法已較少見。
    • 刁難他人:部分語境下,也形容故意為難他人、不願行方便的人。

延伸解析

“惡人”的核心是現代語境中道德敗壞者,需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其程度與表現。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法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剝蔥苞屦保師表貉筆上蠅常愁長楸慈睦頂格訂金鈍獘敦友肺腑非學無以廣才靜俸稍芙蓉幕鋼七郎當稿子恭顯鴻休懷空家寶賤吏解已解組牢俎兩優釋褐戀念蠡測管窺厲言樓攬羅绾緑缥律儀篾刀抹殺偏恣鋪平祈蠶清醴黥配秋吹悛改取戾癯仙山栀聲腔審說施绯拖緑算缗錢歎服套括跳奔鐵杆頭編委府蚊煙文藝複興五代十國霞扉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