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vil person;vile creature]∶品质恶劣的人
恶人先告状
(2) [ugly person]∶相貌丑陋的人
(1).坏人。《易·睽》:“见恶人,无咎。”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照这样讲起来,岂不是好人也不得好报,恶人也不得好报,天下人都不必苦苦的作好人了?”
(2).形貌丑陋的人。《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赵岐 注:“恶人,丑类者也。”《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浹赬。”
(3).遇事不肯行方便而执意为难人的人。《水浒传》第二二回:“ 朱仝 説:‘既然兄弟这般説了,我没来由做甚么恶人。’”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作母亲的做了一通恶人之后,照例又轮到作父亲的来做一通好人。”
恶人(è rén)是汉语中具有明确道德评价色彩的复合词,由形容词性语素“恶”与名词性语素“人”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本义与引申
其本义指“品行败坏、为非作歹之人”,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恶人必侮其师”即强调道德层面的负面特质。在引申用法中,也可指代“外貌凶悍或性情乖戾者”,如《醒世恒言》描述“恶人自有恶人磨”,体现社会对行为暴戾者的批判。
词性特征
作名词时含强烈贬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例如“惩治恶人”中的对象明确为违法者,而“刀子嘴恶人心”则可能暗含外刚内柔的复杂评价(参考《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如“歹徒”“凶徒”侧重行为危害性,“奸佞”“佞人”偏重心术不正;反义词则包括“善人”“仁者”等褒义词汇(《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恶人”常与“因果报应”观念关联,如佛教典籍《法句经》所述“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强调道德审判的必然性。民俗语境中,“恶人”形象亦被用于警示教化,如民间谚语“恶人先告状”反映社会对虚伪行为的讽刺(《中华谚语大辞典》)。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自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恶人”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品质恶劣、心肠恶毒的人,与“善人”相对。例如成语“恶人先告状”即形容作恶者反而抢先诬告他人。
古代文献中,《孟子》提到“不与恶人言”,《易经》亦用“见恶人”比喻面对负面事物时的处理态度。
道德与行为特征
其他含义
“恶人”的核心是现代语境中道德败坏者,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程度与表现。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颜氏家训》《法言》等古籍。
安足襃妲暴弃保圣寺比值不讳衬钱尺度垂针颠冥东西晋演义兜率蹲守方外之学非同儿戏分书肤孱妇教宫喤公群构恶归化合江亭会流教导街舞拘催拘问轲虫兰熏缧囚凉素恋酒贪花里籍邻人丽玉峍兀马背船唇末科前楹气克斗牛七老会亲懿穷鸟归人人造湖勝屠十二缘起尸启首款四方八面俗駡擡杠太平拳陶人蹄趹颓惰外氏想头协从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