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掖庭宮嬙歲給帛多色綵爾。遇支賜俸稍,絹應生白者多,即一束十端,必間有一端為紅生絹,蓋忌其純白故也。”《明史·範濟傳》:“又其法日造萬錠,共計官吏俸稍、内府供用若幹,天下正稅雜課若幹,斂發有方,周流不滞,以故久而通行。”
“俸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g shāo(ㄈㄥˋ ㄕㄠ),其核心含義是“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俸稍”是古代財政制度中的術語,特指俸祿的實物或貨币形式,需結合具體曆史文獻理解其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鐵圍山叢談》《明史》等原始記載。
俸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工資、薪金中稍微的額外津貼。
俸稍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11畫。
俸稍一詞源于古代《周禮·秋官.歲功》:“總逄曰嶽,其資奉曰俸稍,神準所齎賜,宗主所與也。”
俸稍的繁體字為酆稍。
在古代,俸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以《康熙字典》為例,其寫法為“豐日人二口寸弓”。這種寫法常見于古代銘文和碑刻等文物。
1. 他的工作表現出色,因此得到了一些俸稍的獎勵。
2. 政府官員的俸稍是經過嚴格規定的。
俸祿、俸銀、俸禁、俸禁诰
薪金、工資、報酬、津貼
扣除、減少、失業、無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