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天花闆。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屋室·置頂格》:“精室不見椽瓦,或以闆覆,或以紙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為‘頂格’,天下皆然。”
(2).書稿排版時,排完一行接排下一行時,齊版口起排,不留空格,稱“頂格”。
“頂格”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空間方位層面 指文字書寫或排版時從頁面最上方開始排列,不留起始空白。該用法常見于公文、表格填寫等規範場景,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将“頂格”定義為“文字書寫時從最上一格開始”。
二、程度表達層面 在方言和口語中引申為“達到極限狀态”,如“頂格處罰”指按法定最高标準懲處。此釋義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中被标注為北方官話區的特殊用法。
三、法律術語層面 《法律術語規範詞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特别指出,在立法文本中“頂格”特指“適用條款中最高級别的量刑或處罰标準”,常見于刑事責任認定領域。
該詞的構詞法屬偏正結構,“頂”表方位極限,“格”既指書寫格子也隱喻标準層級,二者結合形成兼具空間具象與程度抽象的雙重語義特征。
“頂格”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定義
指書寫或排版時,将文字對齊版口起始位置,不留空格。例如段落開頭不縮進,直接頂到紙張邊緣書寫。常見于正式文書中,如書信稱呼(如“敬愛的黨組織”)、證明文件等。
應用場景
指“天花闆”的舊稱,多見于古籍或方言。例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提到的“以闆覆,或以紙糊”的頂格設計。
在特定語境中可引申為“嚴格遵循規則,不越界”,如成語用法中的“頂格處理”,但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日常使用中,“頂格”主要指排版格式,強調對齊邊界的書寫方式;建築含義則偏曆史或專業領域。需根據實際場景區分具體意義。
白石道人辦東襃善不手禅閣纏緜悱恻成千成萬稱詠赤松子輿蹙郁丹鳳阙低窪締約國饾湊分株賦币附毛感刻幹贶隔栅古戍航次和怡紅衲襖懷孕踐德建元老實八焦亮察聯拳連席流幻盲臣忙乎陌上桑間男工皮鞋油搴旗斬将青鸬秦望丘墟曲頸甑舌舉奢糜思逸田家翁天子氣通講通訓媮惰土帝萬載千秋文巧我心如秤無及無聽無寘仙丹象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