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頑劣粗野。 唐 馮贽 《雲仙雜記·三鹿郡公》:“ 袁利見 為性頑獷, 方棠 謂 袁生 已封三鹿郡公,蓋譏其太麄疎也。”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八》:“此詩雲:‘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夭邪次頑獷。’以譏世之小人,若不諂媚夭邪,須頑獷狠劣也。”《明史·西域傳三·大慈法王》:“ 烏斯藏 遠在西方,性極頑獷。”
(2).指頑劣而粗野的人。《元史·葉仙鼐傳》:“ 仙鼐 素熟夷情,隨地阨塞設屯鎮撫之,恩威兼著,頑獷皆悅服。”
“頑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三、綜合解析
“頑犷”含貶義,強調固執、野蠻的特質,既可描述個體性格,也可指代群體。其構詞中“頑”側重愚鈍固執,“犷”突出粗野不羁,組合後語義強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雲仙雜記》《元史》等文獻原文。
《頑犷》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固執、任性的性格或态度,不易被他人勸服或改變。
《頑犷》的部首拆分為“頁”和“犬”,其中“頁”表示頭部,“犬”表示狗。它的總筆畫數為17。
《頑犷》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左傳·文公九年》:“頑犷之性敢作攻崇之事,不知足于外患之急。”意為固執、任性的性格敢于做出冒犯的舉動,在面對外界困難時不知道顧及内部團結。
《頑犷》的繁體字為「頑犷」。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頑犷》可以寫作「頑㐌」或「頑剛」,其中「㐌」表示犬的初始形态。
1. 他在工作中總是頑犷不羁,不聽他人勸告。
2. 這隻頑犷的狗拒絕接受訓練。
1. 頑犷不馴:形容一個人固執而不容易被馴服。
2. 頑犷不化:指一個人的性格固守原則,不易改變。
1. 固執:形容一個人堅持己見,不易被他人影響。
2. 任性:形容一個人做事不顧及他人感受,隨心所欲。
1. 溫順:指一個人态度溫和,易于被他人影響和勸服。
2. 隨和:形容一個人性情隨和,容易與他人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