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盤曲而難以為器的樹木。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何則?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唐 孟郊 《山老吟》:“蟠木為我身,始得全天年。” 宋 李綱 《謝除尚書右仆射表》:“顧臣何者,被遇若茲。蟠木輪囷,無左右先容之助;循牆傴僂,懷颠危非據之慙。”
(2).傳說中的山名。一說,即 扶桑 。《大戴禮記·五帝德》:“﹝ 顓頊 ﹞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 幽陵 ,南至于 交趾 ,西濟于 流沙 ,東至于 蟠木 。” 孔廣森 補注:“《海外經》曰: 東海 中有山焉,名曰 度索 ,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裡, 裴駰 謂 蟠木 即此也。”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宮調曲四》:“ 陰陵 朝北附, 蟠木 引東臣。” 章炳麟 《封建考》:“昔在 顓頊 ,地東至 蟠木 ,南至 交趾 。 蟠木 者,一曰 榑木 ,則 扶桑 也。”參閱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史記一·五帝本紀》、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二》。
蟠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指枝幹屈曲盤旋的樹木,多因生長環境惡劣或樹齡古老所緻。
例證:
《史記·禮書》載:“譬若蟠木根柢,輪囷離詭。”此處以盤根錯節的樹根比喻事物的複雜根基。
《漢語大詞典》釋義:“蟠木,指盤曲的樹”。
因蟠木形态奇特難為匠人所用,古人借其隱喻未被發掘的賢能之士。
典故溯源:
唐代白居易《答箭镞》詩雲:“蟠木讵堪明主用?”以“蟠木”自喻懷才不遇。
《辭源》釋:“蟠木,喻不為人知的賢才”,典出《後漢書》注引“蟠木為器,需待良工”。
從自然物象到人文象征,“蟠木”在文學中形成雙重意象:
權威參考來源:
“蟠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盤曲難為器的樹木
指枝幹盤曲、形态奇特而難以加工成器具的樹木。此義項最早見于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何則?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比喻看似無用之物,經過雕琢或機遇可成珍貴器物。
傳說中的山名
一說為東海中的神山“扶桑”,與古代神話相關。《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颛顼“東至于蟠木”,孔廣森注引《海外經》稱其位于東海,山上有屈蟠三千裡的大桃樹。
部分學者(如楊牧青)認為,“蟠木”可能代指古代東海區域的島嶼,包括今日本、朝鮮半島等地。此觀點結合了《莊子·秋水》“蟠木不生”的描述,推測其與地理環境相關,但屬于引申解釋,未形成廣泛共識。
“蟠木”的核心含義集中于盤曲的樹木與神話山名兩類,其他解釋多為引申或學術推測。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意。
拔步魃虐弊方兵争車轱辘刺世刀子靶電炬底版诋诘頂天踵地睇盼惡聲憤憤浮雲富貴幹掉告谕割榮觥撻構訟鬼蒟蒻汗流浃膚黑殺火架揀退校訂襟抱錦墩寄紙科白樂局連宮六詩論谳祿祉捏揣牛山歎農力偏意仆從國僑裝乞募勤兒清實稔收融裔騷牛色盲濕婆獸君死灰複然酥酪宿直儓佟貼河銅井推排悟境陷入僵局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