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清楚;不分明。 宋 蘇轼 《鳳翔八觀·石鼓》詩:“古器縱橫猶識鼎,衆星錯落僅名鬥,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糢糊”是“模糊”的異體字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指事物輪廓或概念不清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表示物體輪廓不分明、難以辨認,或概念界限不清晰。例如:字迹模糊、記憶模糊。
曆史出處
延伸含義
近反義詞
現代使用建議:當前規範寫法為“模糊”,“糢糊”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表達中。
糢糊(mó·hu)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者情況模糊、不清楚、難以辨認。
糢糊的拆分部首為米和禾,總計10個筆畫。
糢糊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文心雕龍·比興篇》中。在現代漢語中,糢糊廣泛使用,并且被收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
糢糊的繁體字為模糊。
糢糊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其寫法為「糢」字的上面加兩個「禾」字,形成一個獨特的組合字。
1. 他整天都戴着髒兮兮的眼鏡,看東西總是模糊糢糊的。
2. 那張照片的圖像太糢糊了,我們看不清人物的面容。
3. 在霧霾天氣中,遠處的建築物變得糢糊不清。
1. 糢糊不清:形容某事物或情況非常模糊,無法辨認清楚。
2. 糢糊作态:形容人故意模糊事實或裝出困惑的态度。
1. 模糊:表示事物或情況不清晰、不明确。
2. 含糊:表示表達或說話不明确、不清楚。
明晰:表示事物或情況清晰、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