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言的意思、達言的詳細解釋
達言的解釋
超脫豁達的言談。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敬禮 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嘗歎此達言,以為美談。” 晉 陸雲 《歲暮賦》:“鑒通人之炯戒兮,懼 晏平 之達言。”《宋書·謝晦傳》:“禦 莊生 之達言,請承風以為則。”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達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超脫豁達的言談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不拘泥于世俗、思想開闊的言論。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提到:“吾嘗歎此達言,以為美談”,此處“達言”即指友人楊修(字德祖)超然灑脫的見解。
-
直言不諱的表達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能夠坦率表達觀點”,強調語言上的直接和坦誠。
二、曆史與文獻依據
-
詞源與用例
“達言”最早見于魏晉文獻,如晉代陸雲《歲暮賦》中“鑒通人之炯戒兮,懼晏平之達言”,以及《宋書》中“禦莊生之達言”,均以豁達超脫為核心語義。
-
構成解析
- 達:既有“通曉事理”之意(如“通情達理”),也隱含超然物外的境界。
- 言:指言論或觀點。兩者結合,更偏向思想層面的開闊而非單純的直率。
三、使用建議
- 文學創作:適合形容智者、隱士等高遠灑脫的言論。
- 日常交流:若需表達“直言”,建議用“直言不諱”等更明确的詞彙,避免歧義。
總結來看,“達言”的權威解釋更偏向“超脫豁達的言談”,而“直言”屬于部分詞典的引申義。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漢典》或曹植、陸雲的原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達言"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有見地、有深度的言辭"。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達"和"言"。"達"是指達到、達成的意思,是由"辶"和"至"兩個部首組成的。而"言"是指言語、話語的意思,它由"言"部首和兩個"㇀"橫畫組成。
"達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漢字書法。在繁體字中,"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言"字的寫法在繁體中稍有變化,上方多了一個橫畫。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所變化,但其意義和發音基本相同。
以下是"達言"的一些例句:
1. 他的演講達言且深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2. 在網絡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達言。
與"達言"相關的組詞有:
1. 達到:達到某個目标或狀态。
2. 言論:關于某個話題或問題的一系列觀點或評論。
3. 達人:在某個領域具有專業知識和獨到見解的人。
"達言"的近義詞是"深言",反義詞是"淺語"。這些詞彙都表達了不同程度的言辭深度和見解精準性。
希望上述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