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武後 時官員的一種佩飾。《新唐書·車服志》:“ 天授 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 中宗 初,罷龜袋,復給以魚。”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一:“ 久視 元年十月,職事三品已上龜帒,并用金飾。”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魚袋所起》:“ 三代 以韋為筭袋,盛筭子及小刀磨石等。 魏 易為龜袋。 唐 永徽 中,四品官并給隨身魚, 天後 改魚為龜。”
“龜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指人懶散懈怠、不思進取的狀态。由“龜”(象征行動遲緩)和“袋”(象征安于現狀)組合而成,比喻像烏龜縮在殼中一樣消極度日。
示例:形容某人長期不工作、缺乏目标時可用“龜袋”批評其怠惰。
武則天時期推行的官員佩飾制度:
兩種含義來源不同:成語屬現代引申,曆史釋義則需參考《新唐書》等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制度細節,可查閱《車服志》原始記載。
《龜袋》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該詞的含義是指烏龜的背部甲殼。烏龜被稱為“龜”,而背部的甲殼被比喻為“袋”,因此合稱為“龜袋”。這個詞語的意義是形容堅硬而嚴實的東西。
《龜袋》這個詞的第一個字“龜”是由“龜”和“日”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龜”表示與烏龜相關的意思,部首“日”表示與太陽、時間相關的意思。整個字共有16畫。
第二個字“袋”是由“衣”和“土”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部首“衣”表示與衣物相關的意思,部首“土”表示與土地、泥土相關的意思。整個字共有10畫。
《龜袋》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龜袋」。
古時候《龜袋》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研究,其古字形可能是「龜帶」或「龜袋」,但具體寫法因曆史演變和地域差異可能有所差異。
1. 他的知識如同一隻龜袋,厚實堅固。
2. 這副铠甲宛如一件龜袋,能夠保護戰士免受傷害。
組詞:龜甲、龜殼、龜蓋。
近義詞:龜背、龜鱗、龜甲。
反義詞:包袱、脆弱、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