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龜袋的意思、龜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龜袋的解釋

唐 武後 時官員的一種佩飾。《新唐書·車服志》:“ 天授 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 中宗 初,罷龜袋,復給以魚。”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一:“ 久視 元年十月,職事三品已上龜帒,并用金飾。”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魚袋所起》:“ 三代 以韋為筭袋,盛筭子及小刀磨石等。 魏 易為龜袋。 唐 永徽 中,四品官并給隨身魚, 天後 改魚為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龜袋是唐代至宋初官員佩戴的盛放龜符的袋子,是官員身份等級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其核心含義與制度演變如下:

  1. 功能與象征

    龜袋是“魚袋”制度在特定時期的演變形态。唐代官員通常佩戴魚袋,内裝魚符作為身份憑證和品秩象征。武則天執政時期(690-705年),因“龜”象征長壽且與“玄武”(北方守護神)相關,遂将魚符改為龜符,盛放龜符的袋子即稱為“龜袋”。龜袋與魚袋功能一緻,主要用于區分官階高低、彰顯身份地位,是章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官員需隨身佩戴,在朝會、出行等正式場合使用。

  2. 材質與等級

    龜袋的材質(或其裝飾)嚴格對應官員品級:

    • 金龜袋:三品以上高官使用。
    • 銀龜袋:四品、五品官員使用。
    • 銅龜袋:六品以下官員使用。

      這種以金銀銅區分等級的做法沿襲自魚袋制度,是唐代官階視覺化的重要體現。李商隱詩句“無端嫁得金龜婿”即源于此,意指嫁給身佩金龜袋的高官。

  3. 曆史沿革

    • 起源: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改魚符為龜符,魚袋隨之改稱龜袋(《新唐書·車服志》)。
    • 恢複: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複辟後,恢複魚符、魚袋舊制(《舊唐書·輿服志》)。
    • 短暫複用:唐玄宗開元初年曾短暫複用龜袋,後徹底廢止,魚袋制度沿用至宋。宋代雖保留魚袋,但“龜袋”作為特定曆史名詞,主要指武周時期的制度遺存。
  4. 文化影響

    “金龜”因象征顯貴,成為後世詩詞中代指高官或夫婿的典故(如唐代崔颢《古意》:“腰間帶兩绶,轉眄生光輝。顧謂今日戰,何如隨建威?… 夫子即金龜。”),其文化意涵遠超其作為符袋的實用功能。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龜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用法)

指人懶散懈怠、不思進取的狀态。由“龜”(象征行動遲緩)和“袋”(象征安于現狀)組合而成,比喻像烏龜縮在殼中一樣消極度日。
示例:形容某人長期不工作、缺乏目标時可用“龜袋”批評其怠惰。

二、曆史器物(唐代官飾)

武則天時期推行的官員佩飾制度:

  1. 起源: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将官員原佩“魚袋”改為“龜袋”,作為身份标識。
  2. 等級區分:三品以上飾金,四品銀,五品銅。中宗複位後恢複魚袋,龜袋廢止。
  3. 功能:類似魚符,用于出入宮禁時核驗身份,材質象征官階高低。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來源不同:成語屬現代引申,曆史釋義則需參考《新唐書》等文獻。若需進一步考證制度細節,可查閱《車服志》原始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奔敗博學多才讒疾詫事初等小學刀削面澄泥低聲啞氣鬥筐妒母草鵝翎二缶鐘惑發癡販夫驺卒梵香蜂纏蝶戀負片浮香付之梨棗革出教門涫沸還名旱草鶴嗉候補侯牧環琨虎落平川徼妙精耕細作經久不息勁切抅繩居位開選空窾口重龍蛇混雜漏脯鹿撞賣笑毛裡米蘭木印牝雞悄悄冥冥诮笑起單驅鹽車軟輿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試新四碟八碗思量泗水亭梯媒屯田微電腦文竿霞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