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位名。其名始于 西晉 。 唐 宋 以後,郡王皆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號。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 清 代宗室封爵第三6*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 唐 韓愈 《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姓 盧氏 , 範陽 人……少府監 西平 郡王贈工部尚書之夫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西 延州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 鹹安 郡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前年有一位郡王奉旨管理神機營,他便對人家説:‘我今天得了這個差使,一定要把神機營整頓起來。’”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及《通志·職官六·曆代王侯封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郡王漢語 快速查詢。
郡王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稱,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位列親王之下,屬于高等宗室或功臣的封爵。以下是具體解析:
權威依據:
《漢語大詞典》釋:"郡王,爵位名。其位次于親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108頁)
制度來源:
《通典·職官典》:"唐制:皇兄弟、皇子封親王,皇太子子封郡王。"(中華書局,1988年,卷31,第853頁)
例證參考:
《明史·諸王世表》:"郡王,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十歲封。"(中華書局,1974年,卷104)
爵位 | 等級 | 受封對象 |
---|---|---|
親王 | 超品(最高) | 皇帝嫡子、兄弟 |
郡王 | 次超品 | 親王庶子、功勳重臣 |
國公 | 一品 | 宗室遠支或功勳次等者 |
文獻佐證:
《清史稿·職官志》:"宗室封爵十二等,多羅郡王位列第三,次于和碩親王、世子。"(中華書局,1977年,卷114)
綜合上述,郡王是封建王朝中兼具宗法血緣與政治功績象征的高等爵位,其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演變,核心特征為"以郡為號、王爵之次"。
“郡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爵位等級,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郡王作為爵位名稱始于西晉,如晉武帝封司馬伷為東莞郡王。最初為皇室宗親的封號,後逐漸擴展至功勳大臣。
唐宋時期
郡王成為次于親王的爵號,如唐代韓愈《扶風郡夫人墓志銘》提及的“西平郡王”。此時不僅限于宗室,臣下亦可受封。
清代制度
清代宗室封爵中,郡王位列第三級(部分文獻稱第二級),稱“多羅郡王”,地位低于親王。例如延平郡王祠的命名即源于此。
以上内容綜合了西晉起源、唐宋演變、清代等級制度等關鍵點,并引用多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人物或封號細節,可查閱《晉書》《清史稿》等史料。
跋尾備嘗艱苦卞璧玺徧誡逋缗憯恸娼寮吃力吃淩冰糧道故抵徹曡次返修諷習副手改議攻瑕索垢觀事鼓缶橫枝和怡花鈴火牆講序檢戒交款交零挢然芥羽姬姜糾帥科防狼羊同飼樂孜孜斂骨吹魂淩傲靈圉六歲穰,六歲旱卵硯厖眉茫诏眉譜銘飨目不忍睹木廂奴顔婢膝胚芽清腸稻慶室窮涸軀幹骨仁義之兵獸行衰绖雙符蜀險孫山貪壑土市沃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