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位名。其名始于 西晉 。 唐 宋 以後,郡王皆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號。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 清 代宗室封爵第三6*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 唐 韓愈 《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姓 盧氏 , 範陽 人……少府監 西平 郡王贈工部尚書之夫人。”《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西 延州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 鹹安 郡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前年有一位郡王奉旨管理神機營,他便對人家説:‘我今天得了這個差使,一定要把神機營整頓起來。’”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及《通志·職官六·曆代王侯封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郡王漢語 快速查詢。
“郡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爵位等級,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郡王作為爵位名稱始于西晉,如晉武帝封司馬伷為東莞郡王。最初為皇室宗親的封號,後逐漸擴展至功勳大臣。
唐宋時期
郡王成為次于親王的爵號,如唐代韓愈《扶風郡夫人墓志銘》提及的“西平郡王”。此時不僅限于宗室,臣下亦可受封。
清代制度
清代宗室封爵中,郡王位列第三級(部分文獻稱第二級),稱“多羅郡王”,地位低于親王。例如延平郡王祠的命名即源于此。
以上内容綜合了西晉起源、唐宋演變、清代等級制度等關鍵點,并引用多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人物或封號細節,可查閱《晉書》《清史稿》等史料。
《郡王》是指在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中,擁有郡級地位并被封為王爵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擁有一定地位和權力的某位貴族。
按照《康熙字典》的規則,郡王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郡(鄉部)和王(玉部)。它一共有10畫。
《郡王》一詞源于古代中國曆史上的封建制度。在清朝,皇帝封給親信和功臣的爵位之一就是郡王。在繁體字中,郡王的寫法為「鈞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郡王》的古代寫法是:「郡妄」。
1. 他因為功勳卓著被封為郡王。
2. 郡王府是一座宏偉的建築。
3. 這位郡王統治着一個繁榮的地區。
1. 郡府:郡王統治的地區的行政中心。
2. 王爵:封建制度中的貴族爵位。
3. 郡縣:古代行政區劃中的大小區域。
1. 藩王:在封建時期,被封在藩地統治的王爵。
2. 國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臣子:在封建制度中,效忠于君主或封建王者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