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以黍粒為計量基準。累黍,謂按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以定分、寸、尺及音律律管的長度;同時定合、升、鬥、斛以計容量,定铢、兩、斤、鈞、石以計重量。三者互相參校。見《漢書·律曆志上》。《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 鄭譯 ﹞與 邳公 世子 蘇夔 累黍定律。” 明 張煌言 《鄉薦經義·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積其空圍斯累黍定而規式昭。”
(2).指極微小之量。 唐 司空圖 《成均諷》:“探靈測化,但累黍而無差。”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大地萬國,上下百年間,強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
纍黍:1.累列或累積黍粒。古代計量方法之一種。其法列黍以定分、寸、尺等及音樂律管之長度;累黍以定合、升、鬥等容積,铢、兩、斤等重量。見《漢書·律曆志上》、《宋史·律曆志四》。
(2).謂數量、差距微小之至。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操舟者日行灘瀨間,巨石森立,矛戟外向,舟觸石罅而出,相去纍黍,輒成齏粉。”
(3).指累積微量。 宋 劉克莊 《初宿囊山和方雲台韻》:“累黍功名成未易,跳丸歲月去堪驚。”
"累黍"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和樂律學的專門術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及文化内涵三個層面理解:
"累"指累積、疊加,"黍"即黃米(黍子)。本義指用黍粒作為基準單位進行累加計量。古代以中等大小的黍粒為标準,如《漢書·律曆志》載:"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一為一分"《漢語大詞典》第6冊。這種以自然物為基準的計量方式,體現了古人"以自然定度量"的哲學思想。
在度量衡體系中:
該制度将自然物與度量标準綁定,成為傳統計量體系的核心依據《辭源》修訂本。
在樂律制定中,"累黍"具有特殊意義:
曆代對"累黍"标準存在分歧:
當代語境中,"累黍"主要用于:
主要參考文獻:
“累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古代計量基準
累黍指以黍粒(谷物)為基本單位進行度量衡的校準。通過排列黍粒來确定長度(分、寸、尺)、音律律管的标準,以及容量(合、升、鬥、斛)和重量(铢、兩、斤、鈞、石)的計量标準。例如《漢書·律曆志上》記載了這種精确的計量方法,并強調三者需互相參校。
極微小的量
在引申用法中,“累黍”比喻極小的數量或差異。如唐代司空圖《成均諷》提到“探靈測化,但累黍而無差”,梁啟超《變法通議》中“不爽累黍”均用此意。
“累黍”常出現在成語中,例如:
“累黍”既是一種古代計量方法,也用于形容極微小的量。其衍生成語體現了古人對精确度的重視,相關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
暗練貶損草鬥聰悟丹辇兌運摁窩兒二舌飛肉分贓孚合蓋世之才蛤蟹桂花酒寒牖核論花式扈衛妓弟劫道矜誇淩上九行忼慷空疎狂三詐四愧死窟眼羸身聯合戰線料峭春寒陵頽流雲小詩妙婧名目繁多盤聯擗掠平健乾糙乾飯千裡逢迎喬公案起棟青釭取和兒诎身柔煦僧録森爽少奶奶霎時間手鼓水蘋銅松投晩王赫宛葉無頗五圖铦銳曉旨